民国党并非国民党的困扰
作者/Lucien
日前刊载于ET论坛的「民国党或成国民党2016大选的新困扰」一文,是由知名评论员毕殿龙先生所撰,大意是说2016大选民国党将推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并投入立委选举,或将成为分化国民党票源的新困扰。笔者并非完全否认该文的观点,惟若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民国党不仅不是国民党的困扰,更可能有助于「认同中华民国与维持两岸交流之重要性」论点的宣扬,兹分述如下:
一、政党得票的成长或衰退关键在该党自身之表现
去年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大败,那时民国党尚未成立,可见一个党若不恤民意,不知民情,得票势必大幅滑落,无关乎是否有其他政党来瓜分。反之,一个党若痌瘝在抱,体察民心,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再者,去年底的选举,新党的得票亦不理想,民众并未因为不投国民党就会转投新党;同样地,2008年的立委选举民进党因执政不力惨败,台联的立委得票却也下滑不少,由此来看,一个政党最该留意的是自身之表现以及给民众的观感,而非是否有同样属性的政党来分食票源,因为发生同属泛蓝或泛绿的政党得票同时下滑之现象并非少见。
二、民国党的崛起有助于认同中华民国与支持两岸交流
从上一段的两个例子可知,民意对于「中华民国的认同感与两岸交流的支持度」的起伏变化,会决定泛蓝或泛绿总体得票的此消彼长,且可能会让同样属性的政党的得票均上升或下降。详言之,2008年大选时,国人将泛绿与「反中锁国」连结,致使民进党与台联得票均大幅下降;2014年选举,「亲中卖台」的疑虑是国民党与新党惨败的主因之一。
民国党与其他第三势力不同,不找民进党协调,也没有获得选区礼让,当然也没有找国民党协调,亦常在政论节目中见到例如该党议员邱靖雅对马政府的批评,是真正的第三势力,无法被归类为泛蓝或泛绿。但该党或有助于国民党强化自身的论述,亦即「认同中华民国与维持两岸交流」的主张,原因在于民国党也支持此二点,由此来看,非但不是国民党的困扰,反而能让更多中间选民了解团结于中华民国国号的重要性,以及与对岸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如此,对国民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惟民国党与国民党相异的是,对一些议题的处理细节上有不同的看法,在坚守中华民国主体性下,以加入亚投行的方式为例,据了解民国党就认为应该向秘书处而非国台办递送申请表;以两岸间协议的洽签为例,应该让立法院有更多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参与。不过细节上之相左,不影响上述二论点之大方向。
亦即,在许多中间选民已不信任国民党的态势下,让中间选民了解「认同中华民国与维持两岸交流」重要性之责任,可由如民国党的第三势力来担负。举例而言,近日来台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就是由民国党所主办,笔者认为更多此等的艺术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无形中降低民众「恐中」之心理。尤其现在年轻一辈弥漫对国民党的不信任,台湾需要新政党来凝聚年轻人对中华民国的认同。
民国党的取名,根据该党文宣,是由国歌中「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的「民国」而来,并将中华民国国徽直接置于党旗中央,就是希望唤醒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重新燃起对中华民国的热爱。
但话说回来,两岸的交流不能权贵化,利益必须适当分配,过程需要适度公开,这是国民党应该记取的教训,在民国党与其他政党的监督下,亦可避免国民党重蹈覆辙,让国民党内的改革派奋起。就此看来,民国党反而能促使国民党进步。
三、民国党非国民党的敌人
太阳花学运后许多年轻人认为,「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几个新成立的政党也都以打倒国民党为共同首要目标,并得到民进党多个选区的礼让。然而民国党却独树一格,主张「政党合作,不再恶斗」,也就是要促进国家团结而不是继续恶斗,要监督并迫使两大党改变而不是以消灭某大党为目标。
换言之,除了新党是国民党的友军外,在较具知名度的政党中,民国党大概是唯一不把国民党当作敌人的政党,且从该党同样支持中华民国与鼓励两岸良性发展来看,反而有助于国民党的论述,如此,民国党虽然绝非国民党的友军,但也不能说是「困扰」。
根据民国党的文宣,该党的精神为博爱,是属于全民的政党,故国民党或任何一党所提出的政策只要是符合国家及人民的整体利益,民国党自不会以不要让执政党加分之考量而杯葛之,反而将以第三势力角色协调各党的分歧,此为「政党合作,不再恶斗」之意涵。
诚然,民国党推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对蓝营势必有所冲击,但考量到总统制下小党容易被忽略的现实,此举可避免如过去第三势力未兴起即泡沫之覆辙。是以,个人认为,将民国党视为国民党的困扰是从短期选举的角度思考,惟若从国家长期发展的高度来看,该第三势力政党反而能帮助国民党在「认同中华民国」与「维持两岸良好关系」此两核心理念上取得更多民众支持,并提醒在议题细节处理与利益分配上须让民众安心,且民国党也是少数不将国民党当作敌人的政党,当然非国民党也非任何一党之困扰!
●作者Lucien,现为翻译人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