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并不想和北京一刀切

报社

扫描QR code参与线上讨论

疫情和两岸政治气氛影响下,第12届海峡论坛台湾不到2000人与会,加之王金平及国民党代表团缺席,与以往动辄上万人相较,媒体形容本届海峡论坛「史上最冷清」并不夸张。民间交流是两岸和平的根基,如何恢复两岸民间善意关系,应是当前最重要议题

北京对台工作全局中,「四大交流平台」占据最重要地位:海基海协两会协商、国共论坛、海峡论坛、紫金山企业家峰会。前两者短期内很难重启,海峡论坛现已「苟延残喘」,按惯例在年底举行的企业家峰会更如「烫手山芋」。这对北京对台工作而言,无疑属于「结构性损伤」,也构成了近年来两岸关系缩影

两岸关系沦落至此,双方当然都有责任,美国的干预也脱不了关系,但归咎他人不是客观、理性的态度,还是要实事求是做出反思。4年多来,两岸出现太多「意外事件」,却不能妥善处理,小事变大事,进而变得愈来愈不可控、不受控,除了此次「李红事件」外,从李明哲被捕、周泓旭事件、金马奖风波,到近一年的香港议题、疫情等,两岸回旋空间愈来愈小,所有人都能看出缺乏沟通是最主要的原因。

英文执政后,红绿互信不足,对各自政治立场有所坚持,肯定无法和马政府时期两岸有「无数条管道」相提并论,同时美国对陆政策的转向,也让过往「北京到台北最短距离华府」管道不复存在。但冷静思考,大陆真的完全拒绝和民进党沟通吗?民进党真的彻底想和北京一刀两断吗?绝非如此。

2016年后,两岸最高层都有沟通意愿,并同时做出过努力,但「功亏一篑」的剧情反复出现:第1次是蔡英文520就职演讲提及「九二历史事实及共同认知、《宪法》和《两岸条例》」,很多迹象显示,双方事先有过沟通和体谅,但最终仍然以「未完成答卷」收场,看来这是一次不完美的沟通。此后尽管有宋楚瑜出使APEC,宋也受到大陆一定的礼遇,但未能与大陆建立实质沟通关系。第2次是今年疫情爆发之初,两岸官方透过民间管道,就武汉包机议题建立沟通关系,台湾官方也一度释出善意,但很快被两岸民粹烈火吞噬,各自内部政治需求,又让敌对升级。第3次就是此次王金平出席海峡论坛破局

常言道「事不过三」,除了一次又一次的遗憾、惋惜之外,北京对台工作的「短板」也暴露出来。北京常讲「牢牢掌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主动权」,大陆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对台湾的压倒性优势,当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对台工作不接台湾地气、与台湾民意脱节、愈发跟不上外部环境变化,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从以下3个面向可以更清晰看出:

第一,北京对台决策情势研判逐渐陷入「同温层」。大陆对台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仍然很传统,除了依靠大量二手资料、新闻报导以外,至于一手讯息只能透过与台湾「朋友」交流获得,包括政坛中人、学者、媒体人等「消息人士」。在马政府时期,北京与绿营还有不少管道,但2016年以后,大陆了解台湾情势与观察的来源愈来愈少,再加上两岸及国共互信趋弱,北京「信得过」名单也逐渐减少,大陆对台研判就愈受到特定群体的影响。

第二,美国强势介入台海,对台、对美决策体系疲于应付,愈难以驾驭复杂的美中台三角赛局。国台办日前郑重否认对台「多驾马车」的传言,的确,各系统都须服从「中央对台小组」决策。不过,对于任何国家的政体而言,跨部门协调都是个难题,大陆对台、对美体系的出发点往往不一样,尤其是大陆对台系统普遍缺乏外事人才,仅国台办主任、台研会长具有对美事务履历,没有办法从美中台三边互动角度抓住两岸问题的核心。美台政治关系更加紧密,原本继续用「敲美制台」或「拉台远美」的传统手段已经完全「使不上力」,需要改弦易辙。

第三,网路时代兴起后,北京传统对台决策的封闭性,已经难以适应两岸网路民粹产生的现实压力。国共冷战时期,研究彼此政情属于双方情报部门的业务,直到近20年两岸关系才逐渐成为「显学」。但相较于台湾民主化后,大陆事务决策愈难以脱离本土化民意,北京对台工作真正感受到内部民意压力,只不过是不到10年内的事情。特别是近年来台湾统派有挟大陆网民向北京对台政策质疑、发难的迹象,「惠台无用论」、「武统论」等主张甚嚣尘上。北京不仅难以掌握台湾民意思潮,更面临内部民粹失控的风险。

王金平原本受邀登陆,背后浮现出红绿双方有心沟通的良善意愿。但中美外部情势的复杂诡谲,蓝绿内部力量出于一己之私的暗中作梗,「李红事件」的临门一脚,如同演绎一场「完美风暴」。改善两岸关系的「窗口」一次次错过,偶然之中有必然,对台工作的反思,当然不只是台办系统一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