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迷思?或刻板印象?

人本基金会对于建北反对12年国教的做法,相当不以为然,并批评就是这种菁英主义状元思想力挡12年国教。但人本的强硬态度,也激发相当的反弹,甚至连只关心偏远弱势学童的李家同教授,也认为12年国教应该喊停。(图/记者周佩虹摄)

吴昭慧

最近对十二年国教的诸多议论,矛头几乎全指向明星高中笔者身为北一校友,对所谓「人本团体」的刻版印象十分不以为然,以此文回应之。

首先,北一女中的教育,是强调五育并重的全人发展教育,各科老师教学都不遗余力,更不会出现主科老师向艺能科老师借课的情形。老师上课也并非点到为止,反而是会制作各种补充教材,启发我们多元的思考,并在课后提供各种协助,帮助想要深入学习的学生,老师从不逼迫我们,因为老师知道我们会自我鞭策、自我约束。亲、师、生三方互动密切,形成一个三赢的局面。

自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开始,就提倡因材施教,这是为了老师可以有效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吸收,即使是北一女中,当初因为运气好而侥幸考上的人,都会因为跟不上而感到吃力遑论透过免试管道进来的人?当然,放学后一窝蜂往补习班跑的现象的确存在,但这个现象是所有高中都有的,并非明星高中所独具,曾有位作家说道:「一国补习教育的成功就是一国正规教育的失败。」该检讨的是教育部,为什么会让家长和学生必须要透过补习才有安全感。更何况,笔者当初也未曾补习,因此,这个现象并非所有人,不应以偏概全。

再者,菁英教育的存在确有其必要,能进北一的,当初都是各国中佼佼者,进北一后,方知「一山还有一山高」,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了解自己并不完美,这难道不是一种珍贵的学习机会

一个政策的制定,必须先设立要达成什么目的?又是为了谁制定政策?如果说不明白或是制定政策无法达到目的,那么就没有推动的必要。笔者的母亲是国中老师,她曾告诉笔者,许多国中为了争取免试名额,老师都不敢出太难的考题,怕学生不会写;最后发现学生成绩不够,还会帮学生调高成绩,甚至有人的平均可以高达九九点多,笔者不禁想问:要不要干脆给一百算了?且免试入学要制作的资料繁琐,弱势家庭的孩子也难以负担,最后送进明星高中的,还不是高社经地位的孩子?

再看看日前建中生对三千多位国中生进行的十二年国教意见调查结果,就知十二年国教完全无法达到弥平城乡差距的目的,而政策的标的对象─国中生也不支持此一政策,那么这个政策制定的意义何在?大家公平地凭三年所学,进行一次考试,这本是偏乡孩子的唯一希望,免试入学却让这些孩子连最后公平竞争的机会也被剥夺。建中陈校长主张延后实施不无道理,否则仓促推动一个尚有缺陷的政策,最后还不是国中生沦为白老鼠纳税人必须为错误的政策买单政府必须花更多钱补救,难道这是我们乐见的吗?

当初广设大学,大量制造高学历,却没有培养出真正能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教育的本质,是使每个人接受适才适性的教育,而非要求每个人齐头式的平等,一定要接受十二年的教育。把矛头指向明星高中,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无任何帮助。或许教育部的当务之急,是要扭转家长「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完善技职教育体系;并投注更多教育资源给偏乡的弱势孩子;推动广泛阅读,使学生具备充足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而非只读课本。最后,在十二年国教和免试入学的公平性尚存疑义,且无法达到政策目的前,暂缓实施。坏的政策日后只会留下骂名,而不会变成政绩,政府宜再思考配套措施,切勿匆匆上路

►►►更多好看内容都在《ETtoday新闻云》首页

李家同/我对12年国教的16点看法与7疑虑

不是每个政策都能执行 李家同:12年国教根本应该停掉

12年国教是「灭国首部曲」

论十二年国教隐忧--有想过会有一个世代被牺牲吗?

建北现象为不实指控

关于建中--为何我们对教改不合理之处会有声音

●作者吴昭慧,北一女毕业,政治大学地政学系四年级学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