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跨文化沟通 先抛开刻板印象与预设立场

校园文化沟通 先抛开刻板印象预设立场(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影像)

我曾在大学部开跨文化沟通的课,主题是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看待异文化并学会与之沟通。第一堂课,介绍全球化的理论背景与影响后,进行分组讨论,许多本地学生只想要和自己认识的人分在同一组,但我要他们和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分在同一组,毕竟这堂课是跨文化沟通,本来就是要来练习怎样跨越文化藩篱

我同时也在研究所开课,走进教室,里头坐着俄罗斯、尼加拉瓜、比利时、越南和台湾学生。同一话题,就有了五个不同的文化观点大家英文,各自表述,互相沟通,多元思维取代单一价值,文化理解跨越文化隔阂教育生态的改变,使得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近地球村不在他方,就在校园里,国际化就从校园开始。

学生对待陌生文化的反应,早在意料之中。他们成长的环境里,缺少怎样面对异文化的学习,因此对「他者」具有许多偏见而不自知。

你觉得某人怪异 他眼里你也怪异

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在他的小说《小镇畸人》(Winesburg, Ohio)中提出一个「怪诞」(grotesque)的观点。大意是说,你觉得某人的行为举止或思想言行怪异时,别忘了你在他的眼里一样怪异,这就是一种互换角度来观看的结果。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大抵也是受到「怪诞」心态的影响。

由于历史因素,台湾人对美日强势文化接触较多,因此也在心里养成一种「被殖民心态」(colonized mentality),觉得他们高我们一等。这种自卑心态也转化在我们对待东南亚或南美洲文化的态度上。出于一种诡异的心理补偿,我们变相扮演「殖民者」,以高傲的态度对待来自该地区的外劳或国际学生。这种文化霸权的意识形态渗入人心成普通常识,让我们失去了理解他者文化的机会

我问本地学生对家里外劳认识有多少?曾经尝试去阅读一些有关她们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吗?是否试着去了解的她们的风俗与习惯?和她们聊过天吗?答案大抵是否定。显然,我们对跨文化沟通的意识薄弱,更谈不上站在人性相同的立足点省思不同文化间的互斥与互补。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带动我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贸政治与教育投资,但是对他们的文化,仍然充满偏见与无知。

大家习惯把野蛮落后的刻板印象加在他们身上,其实不然。今年刚开学时,国际生宿舍厨房经过一个暑假的闲置脏乱不堪,急需整理。我正在想去花钱请人打扫,就从国际生的群组里看到一位印尼学生发起清理厨房运动,邀请其他学生在中秋假期打扫厨房。宿舍里欧美日韩各国学生都有,却是由来自东南亚的同学带动清洁运动,这位学生自律利他的精神让我感动,也打从心里感佩他及他所代表的文化。

打破「有谋无勇」印象 学习闯荡的勇气

跨文化沟通的第一堂课,我给本地学生的精神讲话:

1.向外籍生学习:坐在你旁边的国际学生,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首先,他们飘洋过海来到一个文化、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完全陌生的地方,光是这样的勇气,就值得我们学习效法。这一代年轻人最常被批评的就是「有谋无勇」,安居在舒适圈,想得多,做得少,最缺的就是勇气,就是一种闯荡世界的姿态。年轻就是本钱,本地同学应该以外籍学生为榜样,勇敢迎上国际化的潮流,走向世界

2.建立国际友谊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想像自己在一个异国的环境里求学,可能遇到诸多生活上与学习上的挑战,遇到困难时,是否也期待别人伸出援手?所以本地学生要主动协助,并以善意包容和理解欣赏的态度对待外籍学生,就能得到珍贵的国际友谊。国际友谊就是个人关系的国际化延伸,也是个人在未来职业生涯里,进行国际连结与国际移动时的重要资产。

3.第二外语学习:全球化确立了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也相对让区域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能够学会英文以外的第二外语,那对未来跨文化沟通与国际就业,无疑又增加了许多机会。学习第二外语,最好的老师就是你们身旁的外籍学生。透过语言交换,你也可以教外籍生中文,同时学习一种新的外语。多学一种语言,给自己的世界多开一扇沟通的窗,也增加一种理解世界的思考方法。不同语言、文化与思想间的跨界对话,为创意提供了丰沛的养分,因为新的点子经常来自不同文化间的杂化交融

国际化的世界,不是远在天边的彩霞,它正在校园里真真确确地进行着。而跨文化沟通就从善待与理解你身旁的国际学生开始。

庄坤良/美国南加大英美文学博士,现为亚洲大学特聘教授

文/庄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