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岗四剑客挺过大风大浪 大鸣大放
台湾有上百个工业区,所以南岗工业区一点也不起眼。不过,这个资源贫乏的地方却诞生一些世界级或优异的上市柜公司,令人不得不惊叹他们强劲的生命力及卓越的行动力。
【文/林哲良】
步出高铁台中站,沿着国道三号南下,车行约三十分钟就可抵达南投南岗工业区,当车子缓缓驶进南岗三路时,映入眼帘的多数是些不起眼的工厂,其中还穿插着一、二家歇业中、杂草丛生的废弃厂房。老实说,南岗工业区给人的第一眼印象,没有忙碌的感觉,倒有几分悠闲与恬静。
整个南岗工业区近四八○家厂商,年产值虽然仅有八二○亿元左右,还不到半导体晶圆代工二哥联电一家公司一年营业额,但最近一、二年,不少南岗工业区内上市柜公司的获利数据、每股纯益(EPS)及股价表现,一点也不输联电。其中,茂顺、广隆、上纬、鑫永铨就是颇具代表性的厂商。
营运、股价扶摇直上
以广隆为例,二○○八年金融海啸期间,每股纯益曾一度掉到○·四九元,然而,依据法人评估,广隆今年每股纯益有可能突破六元的水准,甚至挑战历史新高。因为如此,广隆股价自二○○九年元月低点一三·四元起涨,还原权息值,近三年多来,股价上涨近三倍。
对于广隆脱胎换骨的过程,鑫永铨董事长林季进打趣地说,他也有帮上忙。林季进说,广隆董事长李耀铭是个精打细算的人,所以舍不得花太多钱在工厂内做些绿化造景。不过,他觉得绿色的植物,尤其是树,能够给人及企业带来好的磁场,于是就送了棵上百万的松树给李董,没想到广隆营运竟然就此扶摇直上。
回想起当初进驻南岗工业区的过程,林季进说,那时候是挤不进去台中工业区,否则他们家族也不会跑到当时上班车程就要花掉一个小时的地方开工厂。现在,国道三号及中彰投快速道路相继通车后,南岗工业区的交通便利许多。
强劲的轫性及生命力
仔细观察鑫永铨、茂顺、上纬及广隆等四家厂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主事者都有很强的轫性、生命力,能够在时间压力下,成功地化解营运危机。以林季进为例,虽然二十六岁临时接下董事长的位置,但一路摸索过来,经过近四十年时间,竟把鑫永铨的营业额,从年仅六~八百万元,拉高到近二○亿元的规模,而且还持续在壮大中。
说起来,除了与风力发电有关的上纬,或许在投资人眼中算得上是科技产业之外,鑫永铨、茂顺及广隆所处的行业,都是多数人眼中的传统产业。显而易见,这些能够经营二十年以上,曾经面临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崛起、挑战的公司,目前获利还可以保持不错或是超越以往的水准,经营者都是有两把刷子。比起那些短时间快速窜红的科技公司,他们更有能力挺得过不景气的大风大浪。
管理学常说「选对好的产业,企业经营就成功一半」,鑫永铨、茂顺、上纬及广隆目前获利还能够维持不错的水准,或许就是印证这一句话,而茂顺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
茂顺是全台湾第一大密封(油封)元件厂,尽管如此,其全球市占率也不到一%,与全球密封元件龙头Freudenberg-NOK将近七%的市占率及一○亿美元出头的营业额相比,茂顺未来业务还是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除此之外,以Freudenberg-NOK偏低的市占率来看,密封元件市场内的厂商,基本上是各自拥有一片天,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利基市场,得以稳定获利基础。
「聚焦」是成功最大因素
「聚焦」是上述四家公司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过,这并不代表这些企业只固守既有的产品,只是彼此之间,产品多角化的脚步并不一致,有人快、有人慢,鑫永铨与上纬大概是前者,而茂顺与广隆则是后者。这几年,上纬、鑫永铨在董事长蔡朝阳与林季进的带领下,积极跨足电子材料领域,也逐渐缴出一些成果。
乐观预期,未来南岗工业区内,必定有厂商会步上鑫永铨、茂顺、上纬及广隆的后尘,目前中卫科技就具有这样的态势。
本文详情及图表请见《先探投资周刊》1684期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的当期内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