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珊瑚的「战争记忆」 骨骼汞含量二战时上升12倍

▲鸦片战争中的弹炮炸释放汞金属空气中,进而影响南海珊瑚的汞含量。(图/Edward Duncan/1841)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

南海的珊瑚骨骼中竟纪录二次世界大战鸦片战争历史加拿大特伦特大学(Trent University)科学家孙若愚发现,这些珊瑚的骨骼中含有汞、铅等金属成分,跟前述几场战争中枪砲释放金属物质时间高度吻合。

根据《科学杂志》报导,身为地球科学学家的孙若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刘羿合作,针对过去200年南海珊瑚的汞含量进行研究,发现汞含量的变化和近代几场重要的战争密切相关,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达到顶峰

孙若愚表示,从研究资料可看出,珊瑚中的汞成分于1839、1856年2次鸦片战争和二次世界大战等3个时段剧烈上升,是平常的4到12倍,而战争结束后则迅速回到原本基准线,「我们没想到战争会让珊瑚吸收那么多汞。」

研究团队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发现,硝酸汞在19世纪初期就被大量应用在军火炸药生产中,发生海上战争时,这些金属物质会经爆炸释放到空气中,接着接触水面并融入海中形成「活性气态汞」(RGM),进而透过珊瑚的钙化作用进到牠们的骨骼中。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大气科学学家霍格维茨认为,这项研究能解释「汞」在大气中移动方式,并能提供帮助预防污染方法。未来,孙若愚与研究团队将会把珊瑚中的汞含量资讯建档,借以继续分析战争、火山爆发煤矿燃烧等不同的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