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无主人骨变清大「老师」 全台唯一人骨考古课秒杀

邱鸿霖(左)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拿取头骨标本。(图/清华大学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人骨拼贴台湾史!清华大学人类助理教授邱鸿霖,是国内唯一以人骨研究台湾史前人类与其文化脉络学者,他开设了台湾唯一兼具科学与文化的「人骨考古学」课程,用校园内挖出的人骨标本辅助教学,学生可以触摸真实的人骨标本,学习鉴别人骨,推断其年龄性别等,而这也是校内秒杀热门课程。

邱鸿霖表示,考古学是以科学方法解析古代人与其文化,人骨考古学是以人骨为出发点,不仅分析人骨的DNA描绘血缘地图,更从人骨所透露出的各种讯息拼凑出他所经历的一生,进而推敲出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习俗仪式等。

在这门课里,学生可以触摸真实的人骨标本,学习鉴别人骨,推断其年龄、性别等;还有古病理学,分析此人生前曾经感染的病症、退化性炎症等。特别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用来分析的人骨标本,正是民国90年至92年间,清华大学开发南校区(过去曾是新竹第一公墓)时,发现有许多清朝时期的无主墓葬墓碑陪葬品,颇具有文化价值,因此特别邀请中央研究院李匡悌教授协助清理与研究。

邱鸿霖说,南校区出土人骨的头骨型态汉人较为接近,也看得出新竹早期的汉人社会生活艰辛,并且不乏有肺结核梅毒传染病,这些是正史不会提到的细节,希望修课的学生能够读出这些故事,仿佛为前人撰写个人生活史

人社院学士班大二的刘家伶与大一的辛佩倢,出于对考古学的兴趣而来修课,她们说,由于邱鸿霖有很丰富的挖掘出土、田野调查经验,课堂上分享了许多有趣的案例,而且能够接触真实的人骨标本「很酷」,「摸人骨不可怕呀,背骨头名字背得很开心。」刘家伶笑说。

人社院学士班大四的谌冠霖,则因为逝世的爷爷即将在明年捡骨,他希望修习这门课之后,能够在捡骨时也探索爷爷过往的人生经历。「毕竟差了六、七十岁,很多事情无法从爷爷口中得知。也许从捡骨可以发现以前从未听过的故事。」他说。

邱鸿霖指出,开设「人骨考古学」课程的另一个用意,是希望透过这门课让学生知道,人文社会科学必须结合其他学科,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应用与诠释能力,也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尽管这对于大学部课程来说范围很大,然而初衷就是给学生开启一个用不同方法看世界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