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者成为媒体一份子的科技报橘Techorange

文/ETToday 产经研究室主任戴国良、研究员叶川慈

炎炎夏日,《东森新闻云ETtoday》产经研究室这次来到了位于台北市复兴南路上橘子的总部。年轻有为,一身轻便的总编辑张育宁小姐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分享科技报橘,这个新兴网创社群故事

以下是与张育宁总编辑对谈内容

Q:可以稍微介绍一下科技报橘的缘起,现况与特色吗?

A:TechOrange,成立于专门追踪全球网路产业科技网志成立于2010年。 提供网路创业者、行销人员媒体人员关于网路的资讯与知识,是我们的任务。除了深讨全球网路,科技与创业趋势,并关注网路软体科技对全球政治,经济与发展变迁。目前在Alexa排名在 200 名以内。

我们的编制非常精简内部编辑只有四位,外部编辑与专栏作家与外部作者约为 10~ 20位。外部作者的配合方式十分自由,当他想要和社群说话的时候,我们提供他一个分享观念的平台,彼此并没有义务关系。稿费计算的方式,也是以读者浏览量与分享数来计算的。写作与内容展演就是在说故事,故事要说得好,需要经常练习,愈是固定在平台上写作的作者,愈容易培养固定且有扩散力的读者群

▲科技报橘总编辑张育宁(图/记者叶川慈摄)

Q: 请问您们是如何经营社群?成效如何?

A: 我们非常重视与社群的互动 ,也会分析经常回来网站关注某些特殊议题的读者,会想了解怎样的议题会吸引哪些人来看?我们也会用不同的写作与下标的方法,测试社群给与怎样不同的关注角度。在工作方法上,我们比较不在乎报导前置流程,而是更关注文章出去以后社群的反映和回馈是什么。这样的工作方式,目的是理解读者分享和发酵的状况,以及社群对于讯息是如何截取,这些都会回馈编辑台,成为我们修订工作流程的重要依据。

三年多来,我们累积了很多对社群的理解,例如分享数的变化,浏览量的变化,回馈社群主题的趋势的关注的经验质,让原本在techorange耕耘了一年半的成绩,Bozzorange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就达到了。(Bozzorange报橘,同为流线传媒旗下针对政策,公共,政治议题的一个社群,标榜科技不能解决的事就交给Bozzorange)

Q: 听说您们的编辑方式都是只做review不做preview,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A: 我们不会对议题于事前作任何的猜测,我们没有事前的编辑会议去预设议题会不会受关注。反而重视review,作为工作流程的修订和改善,以及持续关注哪些议题的根据。传统媒体的preview是为了在纸本印刷校订以及定期销售的考量,但在网路上的社群媒体产出流程中,没有这些问题。我们的编辑台上,每一位编辑只对自己和自己所经营的社群读者负责,所以我们不要求文章发布时要百分之百完美,否则会错失即早与市场见面的时机。只做事后的review还有个初衷是,我认为,编辑的工作不应该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创造新的可能性、找到更符合读者需求的内容而工作。因为这样的组织文化,我们很重视对编辑的充分授权。

而这样工作模式的效果也非常好,我们的编辑虽然很年轻,但对于议题的处理能力都很强,自主性也很高,成长速度快,编辑本身与外部作者都有很大的实验空间,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工作流程,每一次的回馈也会引导下一次的工作方向

Q:在新媒体的创新角度上,你们关注的是什么?

A:科技报橘成立以来,最在乎都是『读者想看什么?』,跳脱传统媒体的菁英思维,我们重视的是每天发生的事,对读者哪些是重要的?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路线,会思考读者需要或者想要知道什么讯息,会透过每日大事的短讯集结,给与读者即时资讯。核心的思想都会回归于社群本身的需求,在讯息多样且快速产生的网路世界里,我们透过与其它的社群交换内容,让平台上的读者可以看到好的文章和内容,如果有一个好的主题,而且在现有的交换内容平台上,都没有好的内容能够提供给我们的读者,编辑台就会自己投入时间自己生产给读者。

Q:请问你们的TA主要为何?

A:网路创业圈,公关媒体,大公司的网路行销部门,学生族群也非常多,知识族群的比例非常高,有一个特质是有在网路媒体发表意见的习惯。TA大致上为25~35的知识份子

Q:您们和中国大陆的相关媒体业者有哪些合作?效益为何?

A:科技媒体最初是以矽谷为最新的网路创业资讯作为关注的对象,2010年时在亚洲开始受到关注,并且开始进行一些翻译,整理与编辑。我们和大陆的『虎嗅』,『36氪』,『黑马』等都有进行内容的交换,我们并非把他们定位成免费内容的供应商,反倒是透过内容的交换来用不同角度来看世界。大陆在议题的深度与广度上,因为社群人数庞大加上他们的网路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在产出速度和理解上,有不同于台湾视角,关照的范围比我们大,变迁快速,ㄧ到两个月就会产生生态的变化,这样的合作模式也会让我们的社群读者在接受不同角度或观点的内容上,更愿意参与讨论和回馈。

在内容的交换上,我们也有和台湾其他媒体如商周,天下和今周刊等做授权交换。网路媒体中,会和一些行销类与时尚的媒体做交换。

Q:您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什么?商业模式为何?营运状况?

A:媒体的收入来源基本上都大同小异,主要就是广告收入和会员收入,这两种我们都持续发展。以广告模式来说,买版位放banner的方式成效有限,因此我们的广告模式比较着重在『原生广告』的合作模式:我们协助广告业主与他们想要的社群做沟通,这个沟通可以透过内容、透过活动,或是透过其他我们的社群经营方法。我们的经验是,只要是读者爱好的内容,在媒体经营上,是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好的内容一定比不好的内容吸引读者,只要分析的理路是好的,点阅和分享成效就会好。只是好的内容,需要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所谓媒体的堕落造成的内容低落,只是因为媒体产业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不是读者不想要读好的内容。

至于营运上的表现,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人事与租金成本都十分的节省,用精实创业的方式发展,当有一些营收时,我们就会投入扩大征才,投入社群经营的实验与相关的软体技术研发。一直一来都希望尽量达到合理的平衡。

Q:未来中长期的发展策略方向为何?

A:只要社群想要,我们就会去做!

只要视读者有兴趣的东西,如 318 学运后,我们发现,不只是科技范畴,政策、政治、经济、文学与生活型态等内容,都是我们的社群有兴趣的。路线选择的原则就是,只要社群想要看,我们就会投入经营新的社群领域,以内容社群为主的发展和变化我们都想去做的事情。长远来看,我们希望在媒体和泛媒体相关的社群领域,发展有效的商业模式,并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平台,以台湾的基地发展中文化的广大社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