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阿共来台五年 只有陆客成绩还可以?

【文/邱莉燕

但检视「阿共来台五年」成绩单,似乎只有陆客来台观光表现最佳,陆企陆干陆生陆资来台仍太少,因政策不够开放,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

所幸,从陆客自由行持续增长的数字中发现,台湾无可取代的价值已经被看见,大陆人喜欢用旅游的方式,深度体验台湾文化;驻台陆干也因为爱上台湾的美好,决定留下来继续深耕。「台湾价值」的招牌已经擦亮,如何延续优势、创造佳绩?《远见》审视两岸大三通五周年的成绩,找出两岸关系再深化的动力

2013年12月15日,几乎所有人都忘记这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但时光倒流五年前的这一天,从台湾头到台湾尾都在忙着两岸直航首航,热烈庆祝两岸「大三通」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如今,五个年头过去了,昔日的热情亢奋,也因为两岸互动常态化,新奇感一点点消逝,变得习惯成自然。开放陆客已五年、陆资来台近五年、两岸ECFA协定已三年,开放陆生来台念大学以上学位也已三年,大陆人来台湾旅游、求财、求学、投资、工作,可说百花齐放。

阿共来台成绩检视 陆客最佳,其他待加强

若要为「阿共来台五年」写张成绩单,它会长什么样子呢?表面上,陆客、陆资、陆生等交流合作,这五年来不断上一层楼,然而事实上,除了陆客来台人数屡创新高,累计1017万人次这份成绩较好看,陆企来台与陆生来台从数量上看就很不理想了。只要一比较「台湾陆企」与「大陆台商」的投资金额件数,在工业总会秘书长蔡练生的心中,「失衡」总是第一个冒出来的字眼。

陆资来台至2013年底总计申请483件,但实际营运的只有200多件,累计金额8.65亿美元,同一时期里,台湾赴大陆投资总计2236件、累计金额509.89亿美元,相差悬殊。对比外资来台,陆资来台也是低得令人尴尬。据投审会所公布,侨外资投资台湾2012年为2738件,投资金额55.59亿美元,2013年为3206 件,金额49.33亿美元,反观陆资在2012、2013年的件数和金额,分别是138、141件和3.28、3.61亿美元,也是天差地远。

再来看陆生的部分。学位生在2011年预计招收2141人,实际报到仅975人;2012年预计招收2141人,实际报到却是989人;2013年预计招收2850人,实际来了1865人;二技预计招收955人,最后报到75人。陆生的名额,每年大约只招满1/2,招生成绩不理想。追踪陆资和陆生来台「不及格」的原因,苗头共同指向了台湾对大陆开放的门,打得不够开。

陆企没动力 1〉开放项目太少,且大多不具竞争力

身兼两岸企业家峰会副秘书长的蔡练生指出,陆资来台不如预期的多,却是在预料之内。开放产业项目少,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来台陆资低得不成比例的下场。更重要的是,台湾的「卖相」不好,优势产业如半导体等都不开放陆资投资,开放的均是台湾不具竞争力的产业,无利可图,自然吸引不了陆资。「台湾的纺织厂都外移到大陆,开放陆资纺织厂来台,人家为什么要来呢?」蔡练生举例。台湾市场饱和,也对陆资缺乏诱因。以服务业来说,已经是完全竞争市场,陆资很难切入。

2〉待遇不如外资,还受限「四不原则」再一个陆资不爱来台投资的原因,是陆资待遇不如外资。比如,受现行法律规定,陆资航空公司在台湾,不能直接刊登广告,必须透过合作的台湾旅行社代为刊登,但是外商不受这样的限制。专门针对陆资的限制和障碍,还包括持股限制、来台人员配置等。

根据台湾规定,不管投资金额多高,陆资公司只被允许派驻七名大陆经理人。「随着业务扩大,人力就不够了,」大陆商永力达总经理陈胜说,虽然有招聘台湾员工,但某些业务还是需要对母公司更熟悉的大陆员工。

对陆资来台的歧视,以厦门三安光电投资灿圆最具代表性。这桩首宗陆资参股台湾LED投资案,投审会要求三安光电遵守「四不原则」,包括不得要求转移相关专利、不得进行人才挖角、不得要求介入取得经营权、不得要求技术移转

「四不原则是很奇怪的不平等条约,」编有厚达600页《投资台湾:陆资来台面面观》的蓝涛亚洲总裁黄齐元指出,外国人来台湾投资,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条款。四不原则或许保护了灿圆,但这种保护,反而会变成害了台湾,其他陆资可能因此却步。

陆企在台不如外商,归结到底,正是因为台湾不是从投资角度看待陆资,而是从政治角度害怕「染红」。

陆生有困境「三限六不」部分松绑,但限制仍多

陆生来台卡关,同样是因为不够开放。原本的「三限六不」政策中,对陆生限制采认学历校数、领域及招生总量,并且不加分、不影响台湾招生名额、不给奖学金、不能打工、不能考照、毕业后不能留台就业。虽然教育部已陆续放宽限制,让陆生可以担任教学或研究助理,也能考技能检定,但只发证书,不发执业照。另,从今年8月起,国立大学可招收学士班陆生,但每校仅五个名额,开放程度仍不够大。

陆客最热情 自由行深度游,用差异化提振观光优势

总观「阿共来台五年」这张成绩单,从绝对数字上看固然有不少红字,不过,从「质」的角度细究,却也有资优表现。特别值得观察的是陆客自由行。首先是成长的速度惊人,2013年陆客自由行已成长到52万人,前一年也才19万人。例如,广州多家旅行社不约而同指出,在出境外国自由行的市场中,台湾自由行增长最迅猛。光是2013年7至9月,广州一地就有近2万人次来台自由行。陆客自由行增加,背后意义更重要。它代表着大陆旅客更喜欢用融入台湾的旅游方式,体验深度的台湾文化。陆客从在地挖掘台湾的特色及美味,让台湾能以「只有台湾有」的差异化,提升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两岸交流再加温,用台湾价值擦亮招牌!

陆资来台尽管差强人意,然而参股型态的投资案却慢慢多了起来。2013年1~10月陆资投增资金额计3亿4235万美元,相较于前一年同期增加118.43%,增幅较高,主因便是几件大型参股案。参股,意味着陆资看上的是台湾企业的某种价值,可能是技术,可能是管理,也可能是人才。

再来看陆企在台湾的经营状况,已有不少家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业绩扩大,主要关键在于找对商业模式。注册资金50万美元的山东共达台湾分公司,主营业务是配合大陆总部销售耳机和麦克风零件,紧密对接鸿海、三星、DELL、宏碁、惠普大厂设在台湾的采购中心,然后运到这些大厂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台湾下单,大陆生产」,这家陆企清楚定位,营业额年年增加。

随着陆企来到台湾工作的陆干,深入台湾后,变得超爱台湾,也凸显出台湾价值的可贵。原籍浙江的陈胜,算是第一位在台湾置产的陆干。总是自称「民国63年次」而非1974年出生的陈胜,花费520万元,在台中市文心路四段买了一户,38坪三房二厅,他非常满意。陈胜比喻,即使是台中最精华的七期,房价还是比杭州最边缘的郊区便宜。

「我家对面是个诺贝尔书城,晚上可以去看看书,」陈胜笑着说,在台湾住自己的房子感觉顶好,大楼管委会每年都举办尾牙,感觉十分温馨。他唯一的懊恼是,常常要出国洽公,在台湾时间不长,所以房子使用率不高。

大陆人来台湾买房,有所谓的「543条款」,五成房贷、一年停留四个月、三年不转售。克服这些苛刻条件愿意来台购屋,显示陈胜不是为了炒房,而是憧憬台湾,「买一个台湾的未来」。从陆客自由行人数的快速增长、陆资参股台企的增加、在台陆企深耕台湾、陆干超爱台湾……,两岸大三通,也让大陆人看到台湾无可取代的一面。台湾价值能不能继续擦得更亮,是写完「阿共来台五年」成绩单之后,值得台湾用功的下一堂功课。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3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