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杂志促台湾纪录片普及化 获TIDF杰出贡献奖
第12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今日公布「杰出贡献奖」得主,大会颁赠给作家陈映真创办于1985年的《人间》杂志,该刊聚焦社会议题与弱势族群,陈映真曾对着摄影记者说「拍得漂亮不够,还要拍出问题」,要求影像顾及美学的同时,必须呈现批判态度,这个理想后来也延续到许多台湾纪录片工作者的心中。
▲《人间》创刊号封面。(图/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提供)本届评审委员认为,《人间》虽以文字和摄影为主,但每一篇「纸上纪录片」内蕴的人道主义与弱势关怀,承先启后,是台湾纪录片在解严前后发展时的重要养份,也塑造了纪录片的使命和美学,包括历届TIDF「杰出贡献奖」的得主绿色小组、全景传播基金会和导演柯金源都曾深受其影响。
▲《人间》第9期专题报导「汤英伸事件」。(图/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提供)
在纪录片媒材尚未被广泛应用时,《人间》就已为许多议题进行影像纪录,关注的议题日后也多成为台湾纪录片拍摄的题材。影像纪录团体「绿色小组」与《人间》关系紧密,两者皆为1980年代非主流媒体的重要代表,互相合作报导1986年的重要环境运动「鹿港反杜邦」,和激起社会深刻反省原住民权益的「汤英伸事件」。
在同年的「桃园机场事件」中,绿色小组与《自立晚报》也挑战党国媒体的资讯垄断,其后《人间》更特别专访绿色小组的成员,深论纪录片扭转政治局势的力量与拍摄伦理等问题。另一受到《人间》深刻影响的,是纪录片团体「全景传播基金会」。在台湾1980年代本土化浪潮之下,《人间》撰写在地人物的专题引起全景的兴趣,并从中取材拍摄成纪录片,如专门记录台湾小人物故事的「人间灯火」系列。其中《猪师父阿旭》、《李文淑与她的孩子》与拍摄白化症患者的《月亮的小孩》皆轰动一时,引发社会热烈回响,更入围诸多国际影展,掀起了台湾纪录片普及化的序幕。
▲《人间》「猪师父阿旭」的报导后来被全景取材拍成纪录片。(图/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提供)
《人间》杂志关怀土地、追求真实的人道精神火炬,也传递到台湾纪录片工作者手中。甫获上届TIDF杰出贡献奖的得主柯金源导演亦表示,年轻时阅读了大量的《人间》杂志,在参加完《人间》的编采工作坊后,更定调了他一生以影像关注台湾生态环境的理想。爬梳台湾纪录片的源头,处处可见《人间》杂志作为重要的精神遗产,从报导文学、报导摄影,过渡到纪录片创作的轨迹。
探及《人间》杂志对于台湾纪录片的深远影响,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特别规划与Lightbox摄影图书室合作,于4月18至5月17举办精彩的《人间》书展,并在4月26日举办系列讲座,讨论报导文学、摄影与纪录片的关系,让更多观众认识《人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