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医苏铭尧钻研肠镜 突破肠胃道最后盲点

林口长庚胃肠肝胆科系副系主任苏铭尧(见图)以此胃肠科为志职,是因为能得到如外科医师治疗病患时所获得的成就感与愉悦感。(资料照片 陈志祥摄)

有着一头智慧白发、外型温文儒雅的苏铭尧医师,在内科的血液中,藏有外科医师勇于解决问题的果断性格,虽然他自谦自己的个性内向,较适合不执刀的内科,但从医之路,却是受到幼年时所喜欢的漫画人物「怪医秦博士」(怪医黑杰克)的启发,再加上小时候对于医师看诊时专业形象的崇拜,而立下的志愿。

漫画中的怪医黑杰克有颗善良的心,不在乎旁人眼光,只按照自己的理念行事,常常做出看起来不近人情,但却是执正义之理、倾全力救治病患的天才型外科医师。这样的外科神手,能立即解决病患的问题,是苏铭尧从小的憧憬。不过,等到真正读医、进入实习阶段后,他发现内科更符合爱读书的自己,「内科需要读很多书,也要吸收大量资讯,必须比其他科别的医师拥有更多的医学知识,才能做好诊断。」于是他毅然踏入内科领域。

胃肠科是内科中最像外科的科别

内科的分科相当多,问及为何会选择胃肠科?苏铭尧表示,胃肠科中有许多诊断技术,也有外科手术的轮廓,好比内视镜,对于早期大肠息肉或胃溃疡出血等问题,都能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因此,即使胃肠科被认为是医院内最辛苦的科别之一,但因为能得到如外科医师治疗病患时所获得的成就感与愉悦感,「相对于其他内科而言,是最像外科的内科次专科」,因而选择以肠胃科做为一辈子钻研努力的志业。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内视镜技术日新月异,应用的范围也日趋广泛,如今,内视镜检查已经能以最少的伤害,达到诊视人体部器官的目的,也能切取组织样本提供病理检查。

苏铭尧说,现在内视镜技术发展已臻成熟,过去,大肠内的息肉如果范围太大,都必须靠外科手术来执行切除,「但现在,只要是良性的肿瘤或息肉,无论大小,都能用内视镜切除。甚至是早期的大肠癌或胃癌等,若仍局限于黏膜范围,尚未侵犯到深层,且不会有淋巴或远处扩散时,也能靠着内视镜将原发病灶切除,得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引进新型肠镜筛检,改变台湾医界肠镜筛检方式

进入胃肠科已近22年,苏铭尧对于内视镜技术应用在肠胃道上,有深入的钻研。他指出,台湾早期的内视镜技术大多是跟日本学习,但技术仍落后一大截,而胃镜因为相对容易操作,在医界已经相当普遍,愿意执行的医师多,也因为只需5至10分钟的检查时间,大多数的病患都可以忍受。况且,胃癌的发生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病因也较为明确,只要消除最大的病灶来源――幽门螺旋杆菌,多半就能降低发生率。

但是,国人的大肠癌却一直是癌症发生率的首位,而早年的大肠镜检查,因为是实施双人操作,必须要由医师与经过训练的护理师或技术师合作,才能进行。若两人配合得不好,对患者而言,就等于是种酷刑,不但会造成腹胀不适,也有肠穿孔之虞。

在2000年左右,林口长庚医院成立新的内视镜室时,邀请了日本当时的肠镜大师来台,现场表演单人操作肠镜,透过医师左手调整旋钮、右手送内视镜进出,让医师实际感觉管子的左右与前进后退,以降低病患因肠壁摩擦导致的不舒服感。

苏铭尧说,当时他在看完示范之后,直觉这对医院或病患都是福音,便请老师写推荐函,于当年5月就前往日本秋田,学习单人肠镜的操作。而由他所引进的单人肠镜操作手法,也改变了台湾医界大肠镜的检查模式。

染色内视镜,侦测鉴别胃肠道的病灶

除了肠镜技术的改进外,苏铭尧也带回当时日本大肠镜的诊断方式,透过各种不同的染色剂,喷洒在胃肠道黏膜上,用以侦测与鉴别胃肠道的病灶。他进一步说明,日本是利用蓝色染剂喷洒在息肉的表面,观察纹路的不同,以诊断是属于需要切除的腺性息肉,或是没有恶性风险的增生性息肉,如此,可大幅降低不必要的切除所引发的出血风险。这项技术则从2000年底林口长庚医院开始,成为各大医院内视镜医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另外,内视镜的发展还进步到影像加强系统的开发,「日本内视镜公司研发出光源系统,可透过窄频光源,将红光过滤,留下三原色的蓝光与绿光,可更轻易地分辨出正常组织与黏膜的病变部位,达到鉴别诊断的目的。」苏铭尧说,以窄频光源影像系统于大肠息肉鉴别诊断的技术,曾于国际发表论文,当时还被期刊编辑称赞为「内视镜之毕卡索」。

之后,内视镜的技术更延伸到放大的大肠镜,不但能将影像放大到100倍,加上染色与颜色的变化,鉴别率更提高。现在甚至有更新的显微内视镜,能放大到1000倍,可直接观察细胞内增生。虽然在台湾仍无法百分之百取代病理诊断,但在日本,已可透过人工智慧,用电脑判读,作为诊断的依据。

催生小肠医学会,突破肠胃道最后盲点

过去的胃镜是从口腔进入到食道、胃,最远只能达到十二指肠,而肠镜能做到全段大肠到最末端的回肠,但中间有5、6公尺的小肠,却无法直接看到。到了2000年以后,由以色列所开发的胶囊内视镜,是以照相的方式照出整段小肠,但缺点是即使看到问题,也无法立即治疗,仍需靠进一步手术或是药物等处理。

苏铭尧指出,2001年日本山本教授所开发的双气囊小肠镜,是利用小肠镜及外套管的两个气囊,反复充气、消气以及前进、后退的方式进行小肠检查,能让两公尺的小肠镜,完成5、6公尺的小肠检查,而他也是台湾前往日本学习的第一人,并引进该项技术的胃肠科医师。

「小肠是肠胃道最后的盲点,从2003年台湾引进小肠镜之后,小肠出血可以透过内视镜来止血,解决病患肠道反复出血,却又找不出原因的困扰。」苏铭尧说,小肠镜算是把整个消化道检查都完善了,能及早抓出早期克隆氏症及小肠多发息肉问题,降低这些病患日后需要不断切除小肠的风险。

同时,国内对于小肠疾病研究有兴趣的胃肠科医师成立小肠同好会,每季聚会一次,彼此交流分享病例, 在2 、3 年后医界对于小肠的重要性有共识后,便成立了台湾小肠医学会,由邱正堂教授担任创会理事长,本届(第三任)理事长则由苏铭尧接任。

他指出,小肠医学会的会员都是来自各大医院的菁英,钻研于小肠的研究,学会则每年有4次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台演讲与教学,借此增进国内病患福祉。现在,医学会也与中国、港澳以及东南亚、北美等地的华人专家共同举办每年一次的全球华人小肠疾病论坛,盼能让台湾的小肠专业领域在国际发光。

饮食运动正常作息,养生不二法门

身兼台湾小肠医学会理事长,林口长庚纪念医院胃肠肝胆科系副系主任、长庚大学副教授等职,苏铭尧每日的忙碌不言可喻。提及养生之道,他说自己因为是医师,生活作息比较规律,会要求自己在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点起床,每天至少睡满6小时。也因为早起,早餐自然会记得吃,「早餐很重要,是开启一天能量的来源。」通常他的早餐搭配是面包配上一杯咖啡,「面包有糖分,能满足热量需求;咖啡则有提神作用,一定要喝,下午才不会疲倦。」

另外,由于现在身兼理事长职务,晚上下诊之后,免不了有应酬活动,但他都秉持不暴饮暴食,时间也不会超过9点,「9点后没活动,又接近睡眠时间,多吃会让胃酸逆流,也易形成脂肪囤积体内。」苏铭尧说,饮食与作息的定时定量,是养生的好方法,但运动习惯难以固定,不过,一定会把握动的生活型态,能走楼梯,就不坐电梯,偶尔也健走、爬山,让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即使工作忙碌,苏铭尧仍加入慈济人医会的义诊行列,于每个月假日,抽空到双溪、贡寮、瑞芳、平溪等区域义诊;「一开始只是关怀社区老人,但光是量血压、听诊、问诊等方式,好像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发挥善心,与同是慈济志工的太太,共同募款捐赠了一台可携式超音波,让社区内老人的病症可以及早被发现治疗,乡亲也能得到实质的帮助。

如同怪医黑杰克的外科医师仁义救人故事,苏铭尧同样也用仁心医术、运用内视镜领域的专业,在胃肠道疾病上,持续为病患谋福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