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庭学科课程的启示

摘自《人民教育》2012第九期

作者:孙晓梅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现代公民的支撑,而培养现代公民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中小学校身上。在现代公民的成长中,需要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这已成为国人的共识。然而懂得生活科学的理念、爱生活会生活、会与人和谐相处,这些关系到人民生存质量的国民基本素质,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重视。

我长期在日本工作和生活,有较多的机会观察他们的中小学校教育,有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在国民素质培养中去学习和借鉴。

在日本,中小学校教育的许多内容家庭生活的养成教育有关,刚入学的儿童要了解学校,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养成自主自律的习惯,积累家庭经验。如日本有些公立小学校的口号是:礼貌(打招呼)、扫除(卫生)、自学立志

礼貌——每个学生见到从身边走过的人;都要喊:您好!有一天早晨,我遇到一个刚上学的小姑娘,在5米之外她就向我大喊:“您好!”等她和姐姐走到我跟前时,姐姐对我说:“失礼了,妹妹声音太大了。”我说:“没关系,她在练习。”

礼貌培养表现在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次我去看一个日本朋友,送给她不满一岁的女儿一个玩具。她马上教孩子致谢,把女儿的头按向榻榻米。我急忙制止,认为孩子太小以后再教不迟。朋友说:人之初性本善,赶早不赶晚,大了再教她会不自然。这使我想起常坐的日中航线,在同一架飞机上日本雇员和中国空姐的微笑很不一样,前者发自内心后者显得牵强。又比如,我每天要乘电梯回家,日本孩子们进电梯如果碰到同乘者,就会主动问你去哪层,帮助按电钮,离开时还要与你打招呼。而我们的孩子就没那么彬彬有礼,这和我们一些学校的礼貌教育只停留在说教层面不无关系。

说到扫除,我的孩子刚进日本小学时,老师就要求家长给孩子准备块抹布。每天孩子都要拿着抹布,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大扫除。日本公立学校没有勤杂人员,所有的校园卫生都是师生一起打扫,无形中养成学生爱劳动的习惯。一天我去儿子的学校,正巧看到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打扫教室,校园里校长在整理花草,教务长打扫校门外的卫生,全校师生人人参与扫除活动。难怪在日本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处处干净整洁,没有卫生的死角,就连来我家做客的日本朋友临走时还要把椅子摆好,帮助收拾水杯呢。

其实这种爱清洁的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我国的农村远看美丽,近看垃圾成片,不是农民不收拾,是我们的教育不到位。在日本的中小学里开设家庭学科课程,主要是教会学生对衣食住行和消费的生活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帮助他们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设计和职业准备。孩子在家庭学科课程中学会了扫除,学会了器具的用法和餐巾的叠法,他们到餐饮行业去打工,都是能手。而我国餐饮业的老板常常抱怨员工素质低,这也是我们学校没有进行最基础的生活常识教育的后果。

自学,更是强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比如:中午学生在学校集体进餐,学校要求学生饭前洗手,并且要自己把饭菜端到教室,轮流分配餐食。自学还包括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日本孩子的书包很重,除了书本外还有运动服、鞋子和水壶,下雨天还要带雨伞,孩子背着有时看上去就像一个负重急行军的士兵,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让别人帮忙或叫喊书包重的。相比之下,我们的小学校门前最常见的情景是:孩子甩手走在前面,父母背着书包在后面紧跟,所有人都习以为常。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学会自立呢?

立志,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体现在日本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次,我带领中华女子学院的大学生到日本幼儿园做比较研究,我们的学生一进门,脱了鞋就去和孩子们游戏了。这时几个小朋友走到门口,把大姐姐们乱脱的鞋子头朝出门的方向并拢放好,然后才去玩。他们已经把鞋子的摆放融进自身的习惯之中。我到海边散步,也曾看到一个无家可归者,把脱下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摆在长椅上,再去海里游泳。这不也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吗?种种事例说明日本家庭学科的课程内容已融进了该国人民生活之中。

日本国民良好的习惯形成,是长期教育的结果。NHK国家电视台每天的少儿节目中,有一个固定时间段播放的是一个3岁左右的儿童,在最短的时间里自己穿衣服或是叠衣服,节目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很多的日本儿童正是在这个节目的影响下长大,形成了自己的好习惯。这说明媒体教育的作用也很重要。我国当下电视台的少儿节目几乎没有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内容,多数电视台以儿童选秀节目居多,耍儿童逗观众的节目比比皆是,唯独缺少家庭学科知识的基础指导。

生活技能需要在学习中积累

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及台湾的中小学和高中都设有必修的家庭学科课程。进入21世纪,日本的家庭学科吸收了各国家庭学科的先进经验,推出许多新编家庭学科的教材。日本小学五至六年级、初中和高中(含中专)的家庭学科课程不仅必修,而且有固定的学时。小学家庭学科的课程包括家庭生活与家族、日常的饮食和做饭的基础、合适的衣服和舒适的住房、身边的消费生活与环境等课程。有关道德的内容也在家庭学科中有所体现,如用最具体的方式教孩子学做人,学做事。我儿子拿回的家庭作业指导中,就有这样的提问:你给爷爷奶奶捶背了吗?帮助妈妈干家务了吗?问爸爸工作辛苦了吗?与小朋友在外玩按时回家了吗……看到后面这条,我才明白为什么住所楼下的儿童活动场,每到晚上6点钟就听不见孩子的玩耍声了,原来孩子们都按时回家了。

日本学生非常喜欢做家庭课的作业,像用塑料瓶发绿豆芽和种豆苗菜,学习传统手工制作,等等。我儿子上初中时,每隔两个星期总要拿回一个自己做的小物件,有八音盒、木雕小刺猬、铜刻庙宇、应急手电筒和小书架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放在书桌或床头的小书架,它是儿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一块木板开始,经过锯、组装、上漆等制作工序完成的。儿子制作的装杂物的布挂饰,挂在墙上美观实用。我仔细研究了这个挂饰,它的工艺很复杂,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及设计能力,还要运用缝纫机、刺绣、熨烫、钉纽扣等工序才能完成。由此看来,家庭学科课程教会了学生许多生活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表现力,间接还有助于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日本家庭学科的饮食文化课,要让学生知道世界各国的主食类型,分析介绍各种食品的营养特征,还让学生学会洗菜、切菜及各种调味品的运用;认识各种锅、瓷器、漆器、刀叉、碗筷;让学生知道做饭顺序:备料、炒煮、盛装、吃饭(礼仪)、洗碗,

等等。他们每个学校都配有一名营养管理指导老师(大多是大学生活科学部或家政学部的营养专业毕业生)。这些专业指导老师精心设计校餐的饭菜谱,合理搭配营养:有时是日本大酱汤、有时是中国炒饭、有时是欧美面包,有时是意大利面等。他们还提前把每周要吃的饭菜谱发到学生手中,贴在家里的冰箱上,让妈妈们根据菜谱的内容来做早饭和晚饭。饮食文化课上也会教学生文明用餐的常识。比如,在街上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被视为最不卫生和不礼貌的行为等。

服装课内容更丰富,有衣服的选择、购入、搭配、洗涤、熨烫和收纳的知识,有衣服的号码和标志、各种季节的服饰、婚丧祭嫁和节日的服装以及衣服的保管、防止虫害和收纳容器的使用,等等。这样的家庭生活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在学习中逐渐积累了各种生活技能,进而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消费环保生活课,日本老师既向学生讲授消费者的权利与责任、循环型社会的实现等现代公民意识,又告诉学生们塑料带、废纸、旧瓶回收的意义及如何进行家庭垃圾的分类与回收,还要求认识refuse(拒绝)、reues(重新使用)、reduce(减少)、rcycie(再利用)的标志。所以来我家玩的孩子吃点心时,一定要问垃圾桶在哪儿,他们要清楚点心纸应扔在何处。孩子随学校外出参加体育比赛时,妈妈后援队都带着垃圾袋,因为公共场所的垃圾桶被封上了,这实际上就是警示孩子们对垃圾的重视。这些具体细节的生活知识教育,正是我们的中小学所缺少的。

近几年北京等大城市也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不少居住小区里安放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钱没少花,效果并不大。最重要的原因是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再往深里追究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缺少专门的家庭学科课程。1~15岁是一个人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在儿童刚开始知道垃圾时,就要教育他们必须扔到指定的地方。好的理念和好的行为习惯不去灌输,民众是不会自然形成的。

我儿子高中上的是日本私立男校,那里的家庭学科内容更加宽泛。如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公民依法纳税、国税和地税的利用,家庭理财与储蓄、家庭计划与消费;还有居住生活:热环境、光环境、音环境、空气环境、湿气环境、遮音防音的功能,换气与通风、虫害和建筑装饰材料的有害化学物质,预防火灾、水灾、泥石流和地震,等等。此时的学生面临即将上大学或离开家庭独立工作生活的状况,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需要他们具备必要的从业基础知识和劳动基本技能,大量家庭学科的知识充实了他们的人生,能够助力他们充满信心走上社会。

记得儿子上大学期间,我得了重病,他的假期全用来照顾我。他从化验单上了解我的病情,告诉我一些注意事项,给我做各国风味的可口饭菜,让我增加营养尽快康复。作为独生子的他,倘若没有学习过家庭课程,要做到这些简直不可想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小学校开设家庭学科的必要性。

在实践体验中增强生活知识和技能指导

当前新课程在我国中小学全面推开,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风生水起,也出现了一些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活动内容,但都是零散的、不够系统。日本学校家庭学科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且相当系列完善,每个学校不仅有家庭学科的教室,每个县(相当于我国的省)市都有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体验学习设施,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家庭学科的实践教学种类繁多,像组织学生参观幼儿保健中心、观看孕妇营养保健指导活动、参加幼儿园活动体验和老人健康保健设施研修,访问环保机构、食品加工厂和电厂,参观各类博物馆防灾中心,访问消费者协会,参观银行学习家庭理财的基本知识等。学生们在实践教学中,身临其境去体验各种生活常识、生存技能和安全防范知识,受益匪浅。

例如;日本各地的儿童活动中心都设有0~15岁儿童面临危险的实物展示厅,那里有防止1~3岁的小孩玩煤气灶的按钮,预防儿童头套塑料袋引起窒息的模型。还有正确摆放热水的位置以免孩子烫伤,正确摆放窗台边家具,防止孩子爬窗坠落等实物展示。孩子们通过参观,真切地感受到安全防范知识的重要,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我国目前的防灾减灾博物馆较少,各地的儿童活动中心也没有专设儿童安全教育的内容,相关的教育活动不到位,广大儿童及家长安全意识极度欠缺,致使各种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泯灭。由此看出从小传授给儿童少年各种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是多么重要!

在日本,家庭学科的实践活动遍布学生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地区有哪些观赏树和花卉,思考需要栽培哪些植物,能让四季都见到不同颜色的树木和鲜花;让学生找出对周围邻居生活有影响的问题:如花盆摆在阳台边,台风到来会砸到楼下的住家;音响开的声音太大或者弹钢琴的声音、猫叫狗叫声会影响周边人的休息;住在楼房里不能养狗,住独栋房养狗时,遛狗需牵着狗,并把狗屎带回家,等等。这些实践活动的触角已深入到家庭及社区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包含家庭邻里关系,还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问题。

升入高中后,日本学生的实践活动层次又有提高,他们在课后调研家乡河流的水质,观察河流两边的废弃物、河里的漂浮物和排入河流的污水量,访问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并由污水排放联系到自家洗衣粉的用量和做饭的食用油用量,最终从环保的角度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合理的建议。他们还把家乡的水果蔬菜和其他地区的做研究对比,每人学会做一个家乡的传统饭菜,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活动中很自然地生发出来。

其实我们的中小学校也有类似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学生积极性高、成效显著,但因为不成规模,也没有列入课程,所以在整体上对儿童少年的教育影响十分有限。2011年,我到山东作调研,走访了当地蔬菜基地的学生,问他们自己家乡有什么蔬菜?他们回答:不知道;问他们家乡的小河里有什么鱼虾,河边有什么植物?学生也说不知道。这让我很震惊,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怎么不识田里的作物,难道学校把他们关在课堂里仅仅读那几本课本,应付考试就行了吗?这样的教育如何让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如何让他们今后自食其力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