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流感仍高峰 中医教养生4招:少吃酸味多补甘味
▲儿童易感冒,建议适时增减衣物。(示意图/CFP)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春天是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峰期,中医专家建议在饮食方面少食酸味,多补甘味,作息上应早睡早起,避免受风寒侵袭;另春季温差大,儿童易感冒,建议适时增减衣物,注意饮食清淡,必要时戴口罩防护。
根据新华社报导,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指出,中医理论认为春季的阳气上升,与肝脏是相应的。如果肝脏血液供应不足,容易导致疲劳和困倦;如果肝脏疏泄失调,则会出现肝气郁结,甚至可能出现肝火上升,影响脾胃。
因此,养肝健脾、防止体燥同样重要。张晋建议,在饮食方面,建议少吃酸味,多补甘味,有助于润燥和保护脾脏。春季宜选择辛甘发散的食物以助阳气升发,比如香椿、萝卜和荠菜等,应避免食用过多酸涩食物,如山楂和柠檬,以防止抑制肝气发展。
推荐两款食疗方:一款是青丝烙,由青萝卜、胡萝卜与面粉、鸡蛋和白芷一起制成的煎饼,有助于健脾祛湿、促进消化;另一款是三皮饮,用萝卜皮、橘皮和梨皮煮水饮用,有助于润燥止咳及消化。对于春季干燥的人,建议食用藕和马蹄,脾胃虚寒者则可搭配小米粥或南瓜粥来保护脾脏。
作息方面,春季应早睡早起,避免受风寒侵袭。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7点前起床,利用阳光升起的时间来提振阳气。出门时,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颈和肩背部,防止倒春寒的侵袭。过敏体质者可考虑佩戴口罩。
运动方面,适合从事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轻柔活动,避免过度出汗。早上起床后,建议梳头120下,有助于疏通头部经络,其中包含按摩百会穴、四神聪穴及神庭穴,对缓解头晕鼻塞有帮助。
情绪调节上,应该关注疏导肝气郁结,保持心态的平和。建议饮用三花茶(玳玳花、玫瑰花、白梅花)来促进肝气运行并避免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
在防范流感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儿科主任李敏提示,春季的日夜温差较大,孩子容易因气温变化而感冒。在衣着上,建议根据温差适时增减衣物,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
饮食上则要多饮水、增加蔬果摄入,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并可饮用菊花苏叶陈皮茶来疏风清热或加入山楂、百合以调节胃口。户外活动尽量选择空旷的场地,避开人多的封闭空间,必要时佩戴口罩。
最近,儿童呼吸道感染病例较多。据李敏介绍,中医药对于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在退热、化痰及防止病情加重这些方面,中药饮片、中成药及各种外治法,如小儿推拿、穴位贴敷及灌肠等,都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如果情况允许,也可以在家进行一些适当的护理,比如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包括头面四大法:开天门、推坎宫,揉耳后的高骨以及揉太阳穴,各1分钟。
如果孩子咳嗽,则可以清肺经,揉膻中穴及擦肺腧。基于中医理论,肺热可以从大肠排出,因此应注意保持孩子的大便通畅,这对于减轻症状尤为关键。发烧的孩子应多喝温水,多吃酸甜味水果和叶类蔬菜,这些都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至于老年人,张晋指出,由于存在正气不足、多病共存的可能性,他们往往感到疲惫无力并不耐寒冷。从穿衣、饮食和起居方面,建议老年人采取洋葱穿衣法,内层速干排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避免损耗阳气,适量锻炼,比如坐式八段锦和毛巾操,并结合拍打胆经、八虚等动作来促进气血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