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朝鲜的「重大提案」

北韩风光。(图/郑淑琴提供)

刘佳

随着张成泽的落马,人们普遍认为朝鲜态度将会转向强硬,但事与愿违,朝鲜不仅没有新的军事动作,反而向韩国提出了「和平提案」。在美韩新的军演即将开始之际,朝鲜提出新的提案用意何在?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朝鲜的用意。半岛局势是否会重现危机?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朝鲜的动作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要读懂朝鲜何以求和,必须先理清朝鲜为何强硬。金正恩执政以来。面临着如何顺利接班的重大考验政权的稳定与巩固也是他关注的主要问题。当去年半岛核危机发生时,金正恩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是国内军方势力民众对其领导能力的检验,二是美国及其盟友对其政权稳定性的测试。因此,去年美韩军演,美韩出动大批先进武器在半岛展开实战性极高的演习,包含着对新生的金正恩政权进行测试的目的,而金正恩乘机试爆弹引发半岛危机。目的也在于借对外矛盾,转移国内视线,一方面打造自己的强人形象,一方面整顿军队党内异己势力,同时也向美国及其盟国示强,展示自己仍旧掌握着朝鲜,欧美势力休想动摇。

如今一年已经过去,朝鲜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朝鲜以强硬对强硬的态度,付出了重大代价,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通过制造对外危机,金正恩将李英浩等军内异己拿下。进一步掌握了朝鲜军队。而强硬对强硬的态度也让美韩打消了短期内以压促变的想法。美韩开始强调中国的作用,而金正恩将张成泽一举拿下,则无异于向中国表明,中朝友好必须通过朝鲜最高领导人才能开展,中国休想假手他人

到此,金正恩的作法让中国和美韩都开始正视这个年轻的领导人。而随着张成泽的落马,金正恩接班的工作也正式完成。掌控国内局势的目的已经达到。

其次,朝鲜通过扩大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已经稍稍的改变了先军政治。尽管不可能公开放弃先军政治,但朝鲜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核武的政策事实上已经走向改革开放

朝鲜通过制造地区危机的方式,解决国内问题,也付出了很大代价。

首先,国际社会对朝鲜行为的不理解和对半岛局势的焦虑,导到朝鲜的引资工作进展缓慢,很少有人敢去朝鲜进行投资。

其次,中朝关系出现分歧,中国民众对朝鲜的印象变得较为负面

因此,朝鲜此时向韩国提出和平提案,内含非常丰富,用意多重。

首先,随着金正恩权力的巩固,朝鲜已经不需要制造危机。对于朝鲜来说,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从与美韩的军备竞争中解套是当务之急。只有如此朝鲜才能进一步开展其招商工作,发展自己的经济。此外,重新启动南北关系也有助于朝鲜引进资金。

其次,随着美韩军演的临近,朝鲜必须有所表示,在去年的半岛危机中,朝鲜被打造成了半岛危机的麻烦制造者,而此次和平提案的提出,无异于抢占道德高地。特别是「要求韩国停止军演,结束相互敌对」的喊话用意非常明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外交官员发文反驳中国中央党校教授的事件也值得关注。朝鲜外交官员出面反驳了中国中央党校教授关于中国在朝志愿军墓地维护不力的指责,非常少见。这也反映了朝鲜急于改善自己国际形象的迫切愿望。

最后,朝鲜的和平提案也包含着警告的目的,朝鲜的「和平」是以南北相互妥协为原则,韩国则以「军演不针对第三国,军演是韩国内政」为由拒绝了朝鲜的提案,哪么随着美韩军演的展开,我们可以推测,朝鲜也将开展一系列「不针对其他国家」的军事反制。

美韩军演笼罩下的半岛局势后走向何方?

随着「关键决心」和「秃鹫」演习的临近。朝鲜半岛局势再次走向关键时刻。半岛核危机是否会重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从朝鲜的角度来看,美韩军演一旦开展,将面临两难的选择。危机不符合朝鲜当前的利益,但无所表示也不可能。因此,「和平提案」的提出是朝鲜应对美韩军演的第一步,先礼后兵,有礼有兵将是朝鲜的基本应对策略。

第一,大规模的半岛危机不会发生。朝鲜政权交替的工作已经完成,金正恩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经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符合现在朝鲜的利益。因此朝鲜不可能像去年一样,主动升级半岛局势,制造大规模危机。朝鲜将更多的采取口头指责和舆论攻势,抨击美韩。

第二 ,核弹实验再所难免,面对美韩的军演。朝鲜必须有所表示,并展示必要的反制手段。朝鲜必须向美韩和世界表明不论美韩动用多少先进武器,朝鲜是有反制的能力与手段的。这种手段是什么,从目前来看,只有核武器。因此在美韩开始军演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在不升级半岛局势的前提下试爆一两颗核弹,是朝鲜不二的选择。一方面对美韩军演对出回应,另一方面也乘机完善自己的核武器技术。

朝鲜向韩国提出「和平重大提案」具有多重含义,这一举动反应出朝鲜急于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环境,为开展经济建设创造条件的迫切愿望。同时,朝鲜吸取了上次半岛核危机时的教训,通过和平喊话的方式迎接美韩军演,以便在有可能到来的新的紧张局势中,抢占道德高地。尽管朝鲜的表态温和友好,但这一表态是以朝韩互相妥协为前提,而且朝鲜拥核的立场也没有任何动摇。美韩军演日益临近,朝鲜「重大提案」的提出虽然使大规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朝鲜半岛局势依旧面临考验。

●作者刘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馆员。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