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民对自由贸易的忧心
最近国内在讨论经贸议题时总有学者和民众对于农业每年既要耗费国库数百亿补贴,还处处要求政府予以保护不愿接受市场自由竞争有所批判,农业仿佛成为阻碍台湾经济成长的绊脚石。如果单就比较利益观点这样的批评或有道理,但是由于农业兼具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元功能,不能单纯以商品流通买卖视之。因此给予适度的照顾、补偿合情合理,先进国家也采取同样的作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政府之所以积极推动WTO、TPP等谈判其中原因之一也是在为其国内农产品敲开国外市场。问题是政府明知未来国内市场势必逐步开放,台湾农业无可避免将会面对国外低成本大量农产品的强力竞争,却未尽早启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因应措施,让农民处于混沌情境因恐慌而全面抗拒。
虽说媒体经常报导台湾有坚持理念、经营成果相当杰出的农民,令人感佩,但那毕竟少数,许多凭着热血勇敢逐梦的年青人返乡务农却因为土地、资金、技术、病害、产销等因素,最终以失败收场却无人关注亦未见政府伸出援手。以目前台湾农业的现况冒然开放国内农产品消费市场对农民生计冲击真的很大,加以农民对政府缺乏信任,难怪农民会忧心忡忡。如何培养有理念具竞争力的农民是当务之急。
随着内外环境转变农业需要新的生力军。日本政府把农业视为国家经济重要主干,即使在面对加入国际经贸组织压力下,他们仍然积极培养新的农业生力军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磨练出信心与骄傲,鼓励他们勇于接受挑战不要安于现状,随时尝试新事物吸收新知才能创造出全新的日本农业,不畏惧国际农业的竞争,带领日本农业继续向前行。反观台湾,由于领导者的短视和对农业的错误认知,农业总是被政府当做对外国际经贸谈判的筹码,随时可以交换,对内则以补贴、救济做为安抚农民的手段,让务农没有光荣感看不到希望之所在,农村对年青人失去吸引力,连带农业扎根与养成教育全走了样,相较于日本台湾更需要以培养新生代专业农民为目标的「实战」学校!
然而受到「重学历轻专业」、「重高教轻技职」的价值观影响,国内职校(含农校)数量、品质大幅下降,技职教育逐渐偏离专业,而升格的技专校院教师中竟然有高达三分之二毫无业界实务经验。特别是在大专院校许多原本属农业相关科系,或因招不到学生或因出路不佳纷纷改名以求改运。以农业经济系为例,目前除了台湾大学农经系还坚持原有招牌外,其他原有农经系多改为与应用经济相关科系,授课内容不再以农业为主;且多为理论课程,实作课程少之又少(寒暑假也无安排农家实习),许多高学历毕业生无法学以致用被迫转业,也给予外界农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的错误观感。在缺乏生力军加入的情况下,国内农业难以转型,让凋敝的农村更加没落。虽然有部分毕业生透过国家考试顺利进入公务体系服务,往往因为对于实际的农作情况不了解,靠「学理」来推动农业政策,无法贴近农民真正需求,每每所谓的「惠农」措施一推出却引来农民的反弹,被讥为吃米不知米价,让政务难以推动。台湾农业人才(含行政人才)养成教育需要做全面革新。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国家的磐石。只是看看现今台湾农业现况,农民所得偏低、农村高龄化、假农民充斥、大批农地闲置、产销年年失衡等等,农民处境确实相当困苦,无力因应贸易自由化冲击。农业要永续唯有透过完整的「全农」教育,让农民重拾务农的热情与信心,并借由不断的研发创新让国产农产品成为国际优质时尚品牌,才是台湾农业的生存之道!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