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患不是活着就好!陈锡根推广「重建式美容」帮少奶奶找回笑容

记者严云岑/专访

乳房女性象征,但许多乳癌患年纪轻轻就面临切除命运。整形外科医学理事长、三军总医院整形外科教授陈锡根,有感于医界早年对乳癌患秉持「活下来就好」态度,让许多病患背负「少奶奶」压力,进而赴美学习乳癌患者术后重建手术,至今已有600多名患者受惠,有一名40多岁的妇人,甚至在重建后留在医院当志工,推广乳房重建的好处。

▲乳癌患不是活着就好!陈锡根推广「重建式美容」帮少奶奶找回笑容。(图/记者李毓康摄)

陈锡根表示,该名妇人年约40多岁,10多年前因为罹患乳癌,单侧胸部遭切除,外出多使用黏贴义乳,或者拿其他填充物塞买罩杯,直到近年得知可重建,利用腹部显微手术将自体脂肪移植到胸部,再做出乳头乳晕外观几乎与术前无异,与朋友外出旅游、游泳,再也不需绑手绑脚,让她感慨万分,「没想到十年后又能把胸部找回来。」

「乳房重建听到最多的回馈是『方便』。」台湾整形外科医学会今(5)日举办第20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陈锡根接受《ETtoday新闻云》专访,谈论推展「重建式美容」心路历程。

▲整形外科医学会理事长、三军总医院整形外科教授陈锡根。(图/记者李毓康摄)

他表示,自己是在民国86年到美国旧金山医学中心学习,发现每位乳癌患都会在术前被告知有重建机会,也有研究指出,乳癌患者若及时接受重建,预后与存活期,均较未重建者来得长,因此返台后除在院内推广外,还创立台湾乳房肿瘤整形学会,希望能朝切除细胞与重建双轨并进。

「一开始的确不容易!」陈锡根感慨,20多年前的医学外科是由一般外科主导,当时许多医师对于病患的态度为「活下来就好,为何还要外观?」但在经历长年游说,加上拿出整形外科医师「重建」的看家本领,终于扭转医界观念。

乳癌是台湾女性首位癌症,每年新增个案超过1万2000人,但受惠于新药推陈出新,死亡率大幅下降,患者术后照顾,成了许多医师首要考量。陈锡根说,现在许多病患都只需挨一刀,就能去除遭侵犯组织,并顺势调整垂赘乳房,「乳腺外科一完成切除,整形外科医师马上介入。」有些病患术后看着新胸部乐开怀,一度忘记罹癌之苦。

▲早期乳癌患只要挨一刀,就能同时切除癌细胞侵犯部位并重建乳房。(图/示意图达志影像

不过,陈锡根也提醒,乳癌重建患者终究不如医美单纯,若为早期「原位癌」,可以采全数切除后立即重建;若已出现淋巴转移需要后续接受放、化疗,就不适合一阶段重建,会在移除病灶时放置扩张器,维持乳房外型与空间,等病人完成乳癌治疗后,再将扩张器打水撑开,最后放入义乳。但若不幸连表皮都溃烂,就只能植入自体组织加以塑形

「目前乳癌在材质选用上义乳占8成,自体组织占2成。」陈锡根表示,近年来因欧美发表警讯部分使用绒毛表面乳房填充物的病患,会出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IA-ALCL),也让部分乳癌患误解自己是在「乳癌切除后又罹癌」。

对此,他特别澄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与使用材质、植入时间和基因有关,欧美发生率可高达三千分之一,但亚洲几十亿人口,却只有零星报告,韩国、泰国、台湾仅有1例,「比中乐透还困难」,而疾病确认后,只要移除夹馍与义乳就算根治。目前台湾已跟进欧美,将有疑虑的大颗粒绒毛产品下架,若患者有疑虑,也有光滑面等材质供选择。

▲陈锡根与台湾整形外科医学会背板合影。(图/记者李毓康摄)

台湾过去十年医美遍地开花,非专科医师抢隆乳抽脂乱象频传卫福部于107年颁布医美特管办法,将高风险侵入性手术限定于整形外科等科别,并搭配美容医学认证双管齐下,保障病患安全。

陈锡根表示,他对政府政策予以肯定,医学会也配合规范开设19个训练中心,每年培育26名专科医师,在技术上都能达到良好水准,但可惜的是,台湾整形外科医学会长年在参与国际活动上,碍于大陆打压受限甚钜。在担任理事长期间,他会持续与美国、印尼、泰国等签订合作备忘录(MOU),希望透过逐一突破方式,让学会再度名扬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