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良语-净零生活转型 用消费创造向下竞争的影响力

促成消费绿色转型,可教导民众吃天然、当季的原型食材,从「绿色饮食」做起。图为今年地球日「响绿生活蔬食无痕家庭日」活动,料理达人在现场推广吃素食。图/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3月底公布的「2050净零排放路径」中,将「生活转型」列入重要的转型策略,亦即从需求端拉动(demand-pull)的角度,包含全民食衣住行育乐中所产生的商业及消费使用行为的「净零生活」着手,不仅能大幅降低住商、运输部门的用量,进而能拉动产业供给端的改变,降低产业的排放。虽随着消费者社会和环保意识日益提升,但我们也了解民众为了减缓气候变迁的负面冲击而愿意付出的行为改变仍显不足,因此,政府的治理创新需分级分类推动,在有效的政策工具指引下,用消费形塑企业建构更积极的低碳商业模式,以收实效。

市调公司益普索(Ipsos)2021年一项研究指出,全球近90%的人对于资源回收及使用节能灯泡较有信心,但只有55%的人会考虑转向以植物性饮食为主的饮食方式,而有59%的人则会减少开车及搭乘长途班机。在消费方面,是否永续并非消费时的首要考虑条件,以美国为例,只有24%消费者认为「具永续性」是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相较之下,「可负担的价格」有53%,「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则有71%;另以婴幼儿产品尿布为例,70%的家长重视的是尿布品牌所提供的产品对他们的宝宝来说是否安全、以及60%在意是否贴合舒适,尿布品牌是否对环境负起责任则不是主要购买考量。

在生活转型的政策目标下,如何能促成消费绿色转型,根据欧盟地区的研究,消费者有效减缓碳排放的行为,最具影响力的是改变消费模式(占全部的28%)、其余包括减少消费(17%)、转向生产过程中碳足迹更低的商品(17%),转向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较低的商品(19%),其余则为废物处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等行为(占比皆小于10%)。若以产品别来看,运输、建筑、饮食的加总,则有近九成的影响力。本文将根据不同类型,说明有效的政策工具如下:

一、改变消费模式:透过政策措施促进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目前的「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民众多已习惯。此外,使用省电LED灯管、能源效率较高的家电、电动摩托车等,在政府补助或优惠措施的提供下,或是社会氛围等因素,皆可逐步改变全民日常消费模式。

二、减少消费:减少用水、用电等公共服务的浪费,甚至如何减少食物浪费,避免过多垃圾等。就减少食物浪费等议题,企业则可从中找到许多商机,例如采购不美观蔬果、本地再生农场的食物、解决剩食或分享剩食、智慧厨房科技(透过AI分析气象资讯与销售数据,来预测产品的需求量,方便事先备料)、厨余监控器(透过电脑视觉的人工智慧技术,拍摄被丢弃食物的照片并加以比对分析,协助主厨了解厨余桶中的食物,提供餐厅及食材业者在设计菜单、采购时更好的决策,以大幅降低食物浪费及相关成本)。

三、替代:转向生产过程中碳足迹更低的商品,例如用植物性产品代替肉类,或其他替代性蛋白质来源。可运用的解决方案,包括美味的产品和食谱等,「碳足迹标签」更可成为协助消费者选择的有效方法,透过产品资讯揭露让消费者更容易做出环境友善的选择。像是挪威一家Oda电商推出「气候收据」,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揭露消费碳排,导致有效提升低碳产品销量,而高碳排产品的销量则明显下滑。我国瓶装饮料的碳标签也可更显著的标示,以供民众选择,此外,品牌的永续沟通,若有透明、持续、高品质的讯息来支撑,更易让消费者认同公司的品牌价值,以购买产品和服务。

四、采用:使用过程中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商品,明显的案例就是全球电动车的需求量已日益增长,从创新扩散理论观点来看,环境友善商品的接受度会随着消费者的环境价值观或价值相容性、认知的相对优势,以及认知易用性的增加而提升。

环境教育、强调环境意识的集体影响力等是社会必修的基本功,此外,本文更强调消费的绿色转型有不同型态,政府宜用不同的政策治理工具以提升效益,借此使消费者更容易做出购买气候友善商品的选择,建构企业减碳商模的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