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看大师设计、穿越千年时空… 张智强剖析旅馆造梦术

德国柏林的25hours Hotel Bikini,建筑前身是1950年代电影院,外观灰扑扑而线条理性,里头化身为人见人爱的设计乐园。(图片来源:25hours Hotel Bikini Berlin官网)

我买了机票、通过海关、离开城市、爬着山坡、搭上火车、骑坐骆驼……这样的跋涉,目的地只有一个:旅店。而后,即使只在里头待上一个星期,还是行程满满,不觉得厌腻,宁愿赖在那旅店里半梦半醒,暂时不问外头的世界如何峰回路转。

一间旅馆的世界,有时就像一座独立小镇,不需要再到其他地方才算旅行,赖在里头一样精彩。

过去旅店类型比较清楚,无论商务或度假,都有明显区别。随着人们生活形态不同、经历越来越多元,旅店类型已不像从前如此简单,功能也越来越灵活。传统Resort(度假旅馆)总与阳光沙滩森林结盟,如今楼房耸立的楼市中都有Resort,休养生息、办公开会两相宜,Spa区和会议室一应俱全,鼓励创意商机也提倡绿色健身,一站式处理现代人需求。

德国柏林的25hours Hotel Bikini,由产品设计师沃纳‧艾斯林格(Werner Aisslinger)操刀,建筑前身是1950年代电影院,外观灰扑扑而线条理性,里头化身为人见人爱的设计乐园。入住这里,百分之百要选择面对动物园景观的Jungle Room;我的房间窗外紧贴猴子园,近到有几次我都以为有猴子闯入房内又叫又跳,仔细确认后,只会发现几个可爱的猴子布偶静静微笑,才回神提醒自己不在丛林,而在柏林市区。

实现理想的生活

过去大部分为商务而设、制式化的胶囊旅馆,现在也有许多变化。我去日本京都的Nine Hours,设计上未来感十足。走进房间(床铺)区,看到的是科幻电影里才有的画面,我差点以为自己要乘坐太空梭,沉睡后便前往数万光年外的星球。日本东京的Book and Bed则将胶囊旅馆与图书馆相结合,似俗世喧嚣中的书香绿洲,住客多少都带着文青灵魂,来此一圆与书同眠的梦想。旅店,就是实现理想生活的地方。

以往,旅店好像有很多标准,例如电梯到房间的距离不能超过多少、餐厅有一定的开放时间。现在,很多标准都打破了,即使是集团式旅店,也开始思考如何打造出更创意、更符合人性,甚至结合当地文化环境。这需要经验与实验的勇气。实验,不是只做一些奇奇怪怪、不按牌理出牌的事,光是打破规矩、却脱离人性基本需求的创意,其实没什么意思,实验,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而存在的。

旅店就是我的家

因为工作形态变迁,现在有许多人居无定所,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也因此,「家」这个概念也越来越不清楚,选择(或被迫)以旅店为家,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我常说,退休后要找个最爱的旅店养老,终其一生。时尚教主香奈儿(Coco Chanel)大半生都在巴黎The Ritz居住,她形容那里让她有当皇后般的感觉,生命最后一丝气息也在旅馆卧房中消逝。

1884年建成的纽约Chelsea Hotel更是经典传奇,住宿者包括艺术家、国际级摇滚乐手和知名作家等,除了收租金外,也接受他们拿作品抵押。美国艺术大师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66年时制作过一部前卫电影《雀西女郎》(Chelsea Girls),形容的就是旅店内人们精彩的生活状态。对这些人来说,旅店是家,是养老院,也是事业起伏之处,甚至,是生命的终站。

【 更多报导 】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