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难脱计划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优劣解析

香港国际机场。(图/Dreamstime)

文/杨少强

「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这是中国官方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期许。然而当局日前公布正式计划,却透露出「重规画、轻市场」的讯号,这将是其未来隐忧。

中央分配,忽视市场之手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11个城市,若独立成国,将是全球前15大经济体。过去区内各城制度不同,彼此交流受阻。中国国务院2月18日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画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是要加强融合

但由此目标来看,《纲要》却有2个问题,首先就是「重规画、轻市场」。

在《纲要》里,洋洋洒洒为各城市规画逾20项未来产业,从5G、基因检测、人工智慧、现代中药到动漫,还要做绿色金融中心生态城。美国《华盛顿邮报》就称《纲要》是「中国的矽谷梦」。

但这种规画却难脱计划经济色彩。《纲要》里出现「国家」两字达66次,从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各城市未来角色,已由中央分配完毕。但这种国家级的规画,会有多少经济效益呢?

中央为地方规画未来,可看一个先例水磨是中国四川一处小镇当地有超过60家水泥厂烟囱林立是其特色。后来国务院开出药方:打造成生态与文化旅游区。于是高污染产业全被迁出,各种环保与当地历史园区林立,一时盛况空前,2011年「五一」黄金周有7万人涌入。

然而除了开幕第一年,游客抱着好奇心到此一游外,水磨人气之后就开始下降。《南方都市报》称当地最大饭店「龙门客栈」,老板因生意太差,后来转行去当保安。当地老街景况是「近半商铺关门,人气骤降,日陷寂寥。」

水磨失败的原因是中央无视比较优势,将自以为有未来性的产业,强加在地方身上。殊不知若水磨适合做历史文化园区,商家早就做了,何须等中央下令呢?

一个人适合做什么,是市场决定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评价粤港澳大湾区时就说:「不要规定哪个城市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应该是市场形成的。」香港、深圳如今荣景,也不是官员规画,而是市场「无形之手」运作的结果。如今《纲要》为11个城市规画未来,这种计划经济思维,对湾区未来只怕是不利的。

缺地方首脑协调,难接地气

《纲要》另一问题是「重垂直,轻水平」。大湾区涵盖11个城市,却不见这些城市首脑或企业坐下来互相讨论,而是千里之外的北京下指导棋。《纲要》出炉后,香港《信报创办人林行止称,香港全面「被规画」、「被参与」,就反映这股忧虑。

这种垂直而非水平的规画,可能有2个结果,首先是难接地气。《纲要》列举诸多发展项目,从发展智慧能源,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是当地最迫切的问题吗?

另一结果是上命难违。若大湾区计划由各城市坐下来谈,执行碰到问题,地方

首脑地位相近,尚可互相协调。如今《纲要》却由上而下,若有窒碍难行,是否有城市敢冒犯中央?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中央规画的未来产业,而是打破壁垒。粤港澳目前是2种制度、3种关税,过去香港虽曾与中国签署《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开放香港产品服务登陆,结果却是「大门开,小门不开」,原因就是珠三角各城市皆有自己的制度壁垒。

例如医师在香港,只要租个店面就可执业;但若到中国,须当地无人反对才可开业,这是为保护当地产业免于竞争。另外香港居民到中国银行开户,也面临诸多限制。

倘若人、货、资金、讯息不能自由流动,大湾区的融合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重点不在未来产业或大建高铁,而是如深圳前副市长张思平所建议:把香港的自由贸易制度,扩大到整个大湾区,将其建设为全中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这至少有3个好处,一是打破制度壁垒,区内资源完全自由流动,交易成本将大减。二来补贴与管制取消,可倒逼区内企业提升竞争力。三来自由开放的体制,可立刻接轨世界经济。就如郑永年说:「比起地理,我们更需要制度面的大湾区。」

规画产业、造桥铺路,这些都是易事,打破地方壁垒才是难点。「建有形桥易,拆无形墙难」,这才是决定粤港澳大湾区成败的关键。

※本文刊登于《商业周刊》1633期,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

《还愿》下架了!从1颗彩蛋惹政治争议看:负面行销如何操作才不会玩火自焚?

8年没升官的40岁主任,跳槽1年就变业务总监!背后的职场启示:猪圈待久了,猛虎也会变成猪

不只是婚宴,连拍婚纱都省了...穷,让现代年轻人,不得不务实!

内行人才知道的买房诀窍:若屋主还住里面,想办法到厨房看冰箱

预防脂肪肝,减少糖比控制热量更重要!前医科大学教授教你:3招「微减糖」健康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