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星际小行星有着奇特形状和成份
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的星际小行星,是个长条形的岩石,至少长度达400公尺。(图/ESO)
今年10月19日,天文学家发现了第一个「星际小行星」,命名为1 I/ U1 2017,原本被误认为彗星后,不过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和其他天文学家的持续观察与研究后,确定它没有彗尾,因此是个小行星,而且形状相当怪异,是个长条形的。
宇宙今日 (universe today)报导,夏威夷天文研究所的凯瑞.米奇博士(Karen Meech)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Nature)上,介绍这个奇特的星际小行星。他指出,外号叫「姆啦姆啦」 (Oumuamua)的1 I/ U1 2017全长至少400公尺,但是却很细长,表面呈现暗红色,拥有丰富金属元素,几乎没有水冰的含量。
这些研究是从智利帕瑞纳天文台(Paranal)与ESO 的超大望远镜(VLT)等大型望望镜所获得的数据所知,从观测纪录中发现,「姆啦姆啦」时亮时暗,亮度会差别到10倍,这是因为它每7.3小时旋转一次。也正是从亮度改变的现象判定,它是长条形的。
「姆啦姆啦」这个名字来自夏威夷语,意思是侦察兵,用来形容这个星际天体高速前来,又迅速离去。它是天文学家发现到过的天体中,偏心率最高的(1.2),它与我们的太阳系短暂相遇之后,将迅速的回到星际空间继续它的旅程。
天文学家根据对其轨道的初步计算,推断它来从织女星(Vega)的方向过来,假如是从织女星来的,那么它的出发年份大概是在30万年以前,以每小时9万5千公里的速度在星际间航奔驰,然而,它也可能是从其他地方来的,已经徘徊在银河系里几百万年。
天文学家猜测,像「姆啦姆啦」这样的星际小行星,可能在银河系不算罕见,也许每年至少有1个会穿过我们太阳系。但是因为它们反光率太低,很难用寻常望远镜发现。直到最近,各国天文单位组成了泛星计划(Pan-STARRS),能够完整的全面搜查地球附近星域,才有机会发现它们。
因此,天文学家会依据这次的经验,并且期待未来还会继续发现,ESO 的天文学家奥利佛.哈洛特(Olivier Hainaut)说:「我们希望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它来自哪里,以及下一个可能出现的地方,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第一块星际岩石,正在期待下回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