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已发现55颗新脉冲星 携手天马望远镜联合观测
有「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电波望远镜(FAST)相关动态一直备受瞩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FAST总工程师姜鹏接受陆媒采访表示,工程人员已和天马望远镜(上海65米电波望远镜)的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标志着FAST具备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根据陆媒报导,天马望远镜坐落于上海松江佘山,这是国内最大的全方位可动式电波望远镜。姜鹏认为,FAST携手天马联合观测成功的意义重大,有望提升中国的特长基线干涉测量法(VLBI)的灵敏度,有助于科学家展开高灵敏度、高解析度的电波天文观测。
有关FAST建成以来取得哪些进展、未来有望在哪些领域帮助科学家?陆媒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统整。报导指出,FAST于2016年9月在贵州竣工,标志着中国望远镜在寻找新脉冲星的征途上「实现零的突破」。竣工后的FAST进入试运行、试调试阶段,并且只花一年左右就有了新的发现。
报导提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于2017年10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且展示FAST的首张成绩单。根据国家天文台的说法,FAST调试进展超过预期,探测到数十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有两颗通过国际认证,其中首颗被认证的新脉冲星更是中国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新脉冲星。自从找到第一颗新脉冲星以来,FAST后续又发现更多的脉冲星,截至目前已经探测到80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55颗被证实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报导说,FAST工程按计划要在今年3月接受国家验收,内容涉及工艺、设备、档案等五大专案,通过验收后将正式对外开放,为有需求的科学家提供服务。报导话锋一转强调,国际上知名的大型电波望远镜建成后,通常都要经过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调试磨合,才能以最佳状态进入应用阶段,但FAST作为全球最大的单口径电波望远镜,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进行调试「无疑是极具挑战的」。
根据姜鹏的说法,FAST光是反射面就需要2000多台促动器协同控制,索网又把所有促动器连成一个整体,如何让高悬空中重达30吨的馈源舱能够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这些也是工程团队必须思考的问题。他还透露,FAST团队花了半年的时间,仔细核对控制系统的代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梳理不同资料通讯协定的资料介面,最终提前完成FAST的功能性调试任务;经过两年多的调试,FAST的多项性能指标超过预期,在灵敏度、系统噪音、指向精度等关键技术方面都达到国家的验收标准。
陆媒指出,随着FAST正式开放的日期将至,工程团队正在向科学家征集应用需求,其中搜寻和监测电波脉冲星则是核心的科学目标。科学家还期待借由FAST观测到一些难得一见的脉冲星,例如双星系统里的脉冲星,还将探寻早期宇宙的中性氢云团的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