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佳良/「校正回归」?这词汇好陌生 公民社会可以如此思考!

施佳良/政大公行系兼任助理教授

疫情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层面,因着防疫措施而受到相当多的限制。故而大家或多或少都带着无奈、恐惧在生活着,同时也盼望着能够早点回复原本的生活状态,就如这一年半来的生活。

也因此,当「校正回归」这词出现,马上就引起相当大的错愕与反弹。各种揶揄、怒骂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情绪反应

▲0523疫情确诊人数、分布。(图/指挥中心提供)

在一个良好的民主社会,不论是哪一个党执政,人们本来就需要对政府所说的话带有合理的怀疑。不过「合理怀疑」的论述过程中,也需要先确认一些事实性的资讯,才能让怀疑指向合理的地方,问到关键问题

一个理性的推论与判断流程大致如下:

1. 当听到直觉觉得奇怪的事。(如「校正回归」)。

2. 先确认这名词是什么意思,做客观事实的确认。(例如先了解具体来说,补正的做法是怎么补的、为什么会需要补正的事情,是因为检验塞车

3. 然后自我判读做这件事的合理性(例如补正这件事是为了掌握疫情流行的真实状态、是不是国际公卫普遍的做法)

4. 最后就可以在这些资讯基础上提出延伸问题。例如:

(A).对CDC确诊数据的信任问题:我是一般市民,若数字变动,那我该如何相信当天确诊数?这时间落差要多久?确诊数字如何解读与意义是什么?

(B ).对疫情趋势的信任及判断问题:若当日确诊数会调整变动,那一般市民要如何相信CDC对疫情趋势的分析判断

(C).防疫管理问题:若检验会塞车,那快筛阳性者(还不确定是否为伪阳性)或做PCR但还没收到报告者(阴性、阳性都有可能),需要自我管理多久?是否可以外出?等等。是否有可能变成防疫漏洞

(D).检验量能及流程问题:现在检验爆量,会不会导致检验能量超载,甚至崩溃?流程该如何改进,以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

(E).公共沟通问题:公卫医疗是相当专业的领域,但疫情是全民共同面对的事情。这中间会有市民对专业资讯的理解能力,跟不上市民对疫情资讯需求的问题。该如何减低这中间的落差?

(F).政治责任问题:这些相关做法,是否会造成防疫破口?相关首长是否有政治责任?是什么样的责任?

▲「校正回归」一词,牵涉到不仅是政治攻防,更是涉及疫情判断、检验量能、防疫管理等问题。(图/记者周宸亘摄)

还有很多问题可以继续谈,公民社会对政府的监督,与促成透明及制度改善,就是表现在这过程中。这也才是一个民主社会能自我学习成长的根本。

昨(22)天有一些网路讨论是从 1. 直接跳到 4-F. ,变成一波政治攻防的纷扰,中间 2, 3 被跳过去。所以昨天很多人、学者医师文章在帮忙补 2, 3. 的内容,就连公共电视的有话好说陈信聪,也临时加班开节目讨论,这是值得让人高兴的事情。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合理的怀疑,真的发挥监督与促进改善的作用,以及降低对立。毕竟面对疫情,没有人是局外人。在这抗疫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发挥的地方,为的是帮助彼此撑过这波疫情,建立共好。

热门点阅》

陈建仁台湾防疫的成功关键与未来挑战

► 见证德国疫情大爆发 旅德媒体人提关键建议

► 王宏恩/疫情持续升温 企业陆续分流上班 如何「WFH」?12点建议告诉你!

李达宇新冠病毒威胁已降落在全台各处

● 本文获作者授权,原文转载自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