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化身双语国家的成本效益(林建甫)

正德高级中学将转型增设国小部,举办双语小学堂体验营活动 。(家长提供/吴敏菁彰化传真)

最近拜读台大廖咸浩教授在本专栏所写的〈拥抱贫乏与平庸:「双语国家」的高烧〉,文中提到的诸多问题,心有所感。我就以经济学「成本、效益」的观点来狗尾续貂,进行论证。

首先,依据教育部课程纲要,小学三年级学英文即可,但许多县市的确从小一就开始学英文。例如台北市从91学年度起便全面推展与落实英语教学,从小一到小六,每周都有2至3节英语课。但是这样的学习跟其他国家相比呢?

台师大英语系陈浩然教授曾公布亚洲各国的国中小英语授课时数状况:台湾、中国和南韩都从国小三年级开始安排英语课,国小授课时数以韩国200小时最多,其次是中国190小时、台湾150小时、日本100小时;国中授课时数以日本350小时最多,其次是南韩340小时,中国315小时,台湾仅250小时。

另外,我从教育部网站找到一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语文领域─英语文》,其中谈到:国小的英语文教育,口语部分应至少会应用300个字词,书写部分则至少会拼写其中180个字词。国中应至少学会1200个字词,并能应用日常沟通中。高中每一册的字汇不宜超过600字,教材内生字尽可能选用常用4500 字。

然而,一般有考英检的人大概都知道,如果想拿到多益550分(相当于英检中级),约需要4500~5000字汇量。如想达到多益750分(约英检中高级),则需要7500~8000字汇量。如果想挑战更高目标,如多益900分(或英检高级以上),字汇量则要到1万~1.2万左右。我在合众国际社( UPI.com) 2016年的调查报告中查到美国英文母语人士20岁字汇量是4.2万字,60岁字汇量是4.8万字。

在台湾,我们的母语是中文,没有英文环境,要达到英文流畅的地步,例如英检高级以上,非常困难。这也说明在台湾,纵然大学、研究所毕业,都难以享受英文阅读乐趣。因为要看懂普通的英文报章杂志,最少要有2万个单字量!若指望和欧美才俊并驾齐驱,那必须攻克5万字的山头!也难怪政府机关、学校系所根本很难弄出中文同步的英文网页。那个成本都非常的高。

对比中文字,两岸三地都有统计常用字,台湾的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为4808字,中国大陆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集为3500字,香港的常用字字形表为4759字。其实如果是要看报章杂志,那所需的字数更少。基本上只要3000字就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中英文的不同在于,英文字字汇量极大,因为拼音文字,造字相当简单,字根字首拚一拚,一个新字就跑出来。反观中文字,是方块字,造字不易,因此我们是用组合的词汇来表达,词汇量是相当大。各种新旧词汇、流行话、惯用语、方言俚语、旧词新说随缘起灭,积渐成解,更是令人眼花撩乱,目不暇给。但在中文的环境,大家没有问题。我们更可以轻松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可以反复吟诵令人陶醉的诗词歌赋。

中文字神奇的是,从汉代以后,笔画以曲线为主的小篆逐渐被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的隶书取代。到了唐代之后再演化成楷体或行楷,迄今几乎一模一样。但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西方莎士比亚时代 (明朝万历年间)的英文跟现代英文差别已经非常大,遑论更早之前的中古英语或古英语。可是汉唐留下来的文字就没这个问题,基本上我们大都看得懂。有些文言文行文简练,典故隽永、对仗骈骊、音律工整,虽经千年的岁月,如今读来仍让我们与作者心灵神会。从文言文阅读中可以学习到文字的美感与语感,而摘抄的优美语句更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学人生,效益非常大。

因此,我非常赞成廖院长文末说的:「若要大幅度强化英文教学,势必从国文课中挪用更多时数。中文能力因此必然继续衰退,而英文能力也与母语人士距离尚远,其结果便是两头落空;粗陋的语言必然无法进行高阶的思考,当然更无法创造」。(作者为中信金融管理学院讲座教授、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