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新华盛顿共识是解药还是毒药?(林建甫)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发表演讲时提出「新华盛顿共识」(图/摘自白宫网站)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4月底发表演讲时提出「新华盛顿共识」。此举被不少人解读为原来以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已经被宣告死亡了。然而「新华盛顿共识」真的有办法挽救美国现在的困境?

「华盛顿共识」是指美国雷根、英国柴契尔夫人上台后,以私有化、大市场、小政府、自由贸易等手段,推行贸易与金融自由化、减少国家干预等政策,强调以「民主政治」做为一国发展经济的制度基础,借此也引导开发中国家的西化转型,建立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例如国际货币基金(IMF)提供贷款的条件(IMF conditionality),就是要贷款的国家必须接受以上原则的制约。

苏利文在演讲中很直白地宣称上述理念近些年已对美国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把美国掏空了;经济一体化、相互依赖并未使各国更加负责任和开放,也未能使全球秩序更加和平与合作;而且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削弱了民主政体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

「新华盛顿共识」主张各国可以通过政府干预、科技封锁及透过市场准入,和用财政补贴等产业政策来保护国内产业;然后超越传统贸易协定,有共同理念的国家结盟,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

回想拜登上任后,并没有和中国展开贸易战的第二阶段谈判,也没有重新加入TPP,但对中国科技行业采取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强半导体出口管制,并将数十家中企列入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从而有效地将他们列入贸易黑名单。究其原因,还是美国利益,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量,担心供应链的脆弱性,加强关键物质的供应链,停止依赖中国。

去年8月,拜登先后推出《晶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和《通膨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前者是要重振美国的晶片工业,后者则针对新能源、特别是电动车行业,其中对电动车电池在美国生产的要求,更清楚看到美国的工业和贸易政策如何损人利己,即使欧洲的传统盟友亦不容易接受,对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更不管他们的死活。

拜登的两法案主要就是基于「新华盛顿共识」,通过财政补贴、规定产品含有国内生产成分、打压及限制外国有关企业、对外国企业实施长臂管辖等,在在都与「华盛顿共识」的自由贸易、开放市场等概念背道而驰。

美国的改变,反映的是其国内长期存在的政经乱象和深层社会矛盾,也对其独占全球主导地位愈发觉得力有未逮。关中教授《美国霸权的衰退和堕落》的新书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国际地位的衰退与影响。对于以苏利文为代表的美国新一代精英而言,显然背负沉重的压力,因此急于寻找敌人与解药。然而却错把朋友当敌人,把毒药当成解药。

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经济的竞争让市场运作更有效率,消费者可以有最大的福利;贸易理论是各自理性计算成本效益,用比较利益原则生产再交换贸易,会使双方更好。干预、保护、补贴产生不公平竞争,都会损及市场效率;垄断独占更会产生经济租与寻租的行为,不利社会进步。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美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汲汲营营的追求私利。川普前总统挂在嘴边的「美国第一」就是最好的写照。经济学虽然可以把饼做大,但贸易后反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的分配,终究破坏合作,最后倒退成自扫门前雪的「自给自足」。

论世界的经济发展,美国其实已经享受了很大的利益。美国的薪水、跨国公司的获利都是遥遥领先各国。美国应该思考的是内部治理的共享,而不是对外的开刀。杀鸡取卵,把国际的鸡都赶跑了,最后就没有生蛋的鸡可以给美国享用了。

(作者为中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中信金融管理学院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