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中南海不可用通膨救经济(林建甫)

经济学家陶冬指出,大陆面临房价信仰破灭。图/中新社

2023年12月8日,张五常教授发表了〈从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看中国今天的经济情况〉,提出了他的6%通膨救经济的建议。文章发表后,立刻引来「食洋不化」的批评。然而,我用后来发展的「理性预期」观念进行评论,更能解释此法不可行。

张教授是我在1980年代初期非常欣赏的经济学家。他当时在美国任教,也在香港《信报》写专栏,用交易成本的观念谈产权、谈中国的改革开放。他遣辞用句常妙笔生花,后集结成《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我一读再读,爱不释手。如今他已经88岁了,仍然提出他的建言,勇气上值得佩服。

文中他认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的困难是有好几方面的,大致上应该不难解决,但牵涉到的经济学理论可不是那么简单」。凯恩斯解释国民的消费是基于他们的收入,收入是过渡性,经常变动,这样不妥。因此应改用他的好友也就是货币学派大师弗里德曼的看法,就是国民的消费是基于恒常收入,恒常收入的来源由财富产生,才会稳定。可是近年楼价下降,代表财富缩水,恒常收入因而下降,消费就受到打击,因此财富下降会对经济损伤严重。

然而要怎样刺激经济,他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在不约束房价之外,中国的人行要尽快把通膨的年率推到6%左右,然后调校到4%,再跟着让这4%的通膨率持续到经济的整体有全面性的可观发展。

经济理论的发展,从早期的古典学派到战后的主流凯因斯学派,甚至1970年代的货币学派,都还没有好好的考虑预期。之后的新古典学派,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将理性预期纳入考量;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所得到的资讯来做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代表人物卢卡斯(Robert Lucas, Jr.)也因此在1995年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他最有名的理论「卢卡斯批判」,认为经济变数的关系,例如通货膨胀和失业,会因为理性预期而随着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能一厢情愿认为政策会有原先预定的效果。

中国人自古的观念:有土斯有财,房地产就是财富。尤其老一代的人,拚命赚钱,累积财富就是买房。邓小平改革开放,引进价格机能指导资源分配,也逐步建立合同、产权观念。房地产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推动后来中国经济的繁荣。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贫富不均日趋严重,资本无序扩张,房地产也成了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这也成就了二十大前后中共提出多项对策,包括严格打房,对恒大、碧桂园下重手,及追求共同富裕的政策。中南海希望把房地产的水分挤出,未来人民不再汲汲营营地屯地买房,多花点钱在消费,或多余的钱做投资,把资金导向具有生产性的工商服务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才会有更佳的前景。

回过头来,谈利用通膨救经济是否有用?一般的思维,温和的通膨可以促进大众消费,厂商也有意愿生产、投资,公司赚钱后,最后进而回馈其员工,像是调涨薪水工资、增加就业机会等,使得经济体能够有健康的循环。然而这前提是员工要忍受通膨,而且不会理性预期要求先行调涨工资。套句弗里德曼的名言: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另外,通膨带来不确定性,企业家对前景不能有好的预期,更不敢投资。

过去美国联准会一直将通膨视为首要敌人来对抗。回想2022年联准会坚称「通膨是暂时的」,选择不作为,导致美国通膨后来失控,接下来被迫急速升息,搞得这两年天下大乱。

现在联准会已经记取了教训。例如最近虽有表明升息到了顶点,但不讲明何时降息,甚至故意讲些鹰派的话,就是要消灭通膨的预期。上星期公布的12月分会议纪录,官员仍重申在通膨明显持续下滑之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限制性立场是适当的。此纪录一出立刻造成接连两天的股市大跌。

准此,我认为中南海还是要严守通膨控制在2%以下的准则。通膨是潘朵拉盒内的怪兽,一放出来就不好收拾。经济就遵循市场法则,景气会循环,在谷底就是汰弱扶强,等到春江水暖,信心回复,攀升高峰就指日可待。

(作者为中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