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寿全/澄清施打新冠疫苗「猝死」机率迷思
新冠疫苗从六月初开始提供给年长者施打,短短十余天,就发生了一百多起可能与「疫苗相关」的猝死事件,虽然当局还是强调打疫苗「利大于弊」,但各地一时间还是出现了「缓打潮」,也让医界忧心疫情的控制会受到影响。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这项「危机」呢?
其实施打疫苗原本就有导致死亡的风险(引发严重免疫反应直接致死,或因其他副作用造成压力(stress)使原存的心血管疾病恶化等),只是许多疫苗施打期间拉得很长,新冠疫苗却因为疫情紧急,众人挤在很短时间内打,才会如此让人觉得「惊悚」。
但猝死是否与疫苗直接相关,并不容易很快确认,尤其是死因的厘清,往往需要遗体解剖,若家属不同意,就可能得不到答案。但在「可能有关」的疑云笼罩下,说明若未尽周延,恐还是会让疫苗的推动大打折扣。
从客观的角度看,台湾短期的现象绝非「真相」,现在的疑虑既然聚焦在AZ疫苗上,所以「真相」还是应该从产制原厂且施打最多的英国去找。
根据报导,英国截至六月初,AZ疫苗已施打了4020多万剂,死亡860多例,所以机率大约是十万分之二,而感染新冠病毒则死亡率平均约百分之二(全球统计),所以台湾有专家表示,染疫死亡的机率远大于施打疫苗,因此还是建议要打。
这个看似合理的分析,其实少考虑了一个因素,就是染疫的机率有多少?如果个人防护做好,社区隔离措施完善,则染疫机率可能趋近于零。以趋近于零的机率去乘染疫死亡机率,结果还是趋近于零,比十万分之二来得低,所以只比较染疫后与施打疫苗后的情形,并不是说「利大于弊」强而有力的理由。
▲染疫住院。(示意图/取自免费图Pixabay,图中人物与本文无关)
机率(或说概率、或然率)是生活上常被提到的观念,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造成误导或迷思。因此,面对施打疫苗,也可能出现迷思,姑且称为「丢铜板」迷思吧。因为有出现猝死的风险,所以轮到某人打疫苗时,则结果不就是活着(铜板正面)或死亡(铜板反面)两种状况吗?
我们绝对不能轻忽「丢铜板」迷思的影响,因为这种心理,正是让许多人产生恐惧的原因。正确的机率观念应该是「取袋球」。给一个袋子,里面有十万颗白球,只有两颗黑球(年长者的袋子可能三或四颗),则从袋子中取球,拿到黑球的机率,才可以拿来类比施打疫苗发生憾事的风险。
回头看英国施打的辉瑞/BNT疫苗,2500余万剂,共400余人死亡,机率约为十万分之1.5,虽比AZ好一些,但也不是没有,莫德纳疫苗则施打数量少,还没有公平比较的基础,整体来说,施打新冠疫苗致死的机率是相当低的。
▲丢铜板迷思。(图/免费图库pexels)
风凉话就不必了!
当然,猝死绝大多数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所以已知有心血管疾病者,的确可以选择把自己保护好而暂缓施打,因为要达到群体免疫,并非百分之百施打。
但对于一般的状况,疫苗施打还是要尽快普遍推动,只是政府绝不能再用「75岁以上每天自然死亡也有200多人,仿佛现在死这些人没什么」这样的「风凉话」来唬弄大众,必须强调「真相」呈现的数据,更要破除错误的机率迷思,以免人民错失防护自己的机会,进而影响群体免疫目标的达成。
热门点阅》
► 蔡锡勋/日本疫情持续中!办妥东京奥运成菅义伟「防疫大作战」
●本文获原作者授权,转载自「施寿全」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