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最要命? 日学者研究轻生原因
自杀包括自杀意念、自杀倾向、自杀未遂以及完结自杀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率增加了3倍以上,近几年,看破红尘而自行了断者更是盛行于我大天朝。自杀问题亦渐已成为当代一大重要课题引起了心理健康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来自东京湾浦安/市川市医疗中心(Tokyo Bay Urayasu / Ichikawa Medical Center, Urayasu)的日本学者Jun Kohyama就此作出一份研究报告,发表于2012年11月科研出版社的《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行为与脑科学期刊),文中提到一个新颖的观点,认为血清素活性降低及睡眠不足在企图自杀的原因中占主导作用。
轻生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其中抑郁症被视为是自杀行为最为普遍的帮凶,然而也牵连到许多其他风险因素,诸如人们的健康状况(如酒精依赖,药物依赖,癌症);社会人口特征(例如包括男性未婚和无业),甚至气候原因(例如天寒地冻、阴霾密布等)。笔者推测生物动因如睡眠的缺失和血清素活力的下降也足以导致自杀行为。
最近的研究强调了针对轻生者的自杀神经生理机制的探讨目前还较少。有文献分析指出自杀行为与中央羟色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自杀者处于精神紊乱状态时,其羟色胺的代谢物(脑脊液5–羟基吲哚酸)与冲动性攻击行为、自杀行为有关。另一项研究也证明,羟色胺的浓度与自杀尝试行为之间存在关联。
基于这一假设,文章对抑制自杀行为可能有密切关系的三个因素(足够的睡眠时间、激活血清素系统并激活前额叶皮层)进行了讨论,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努力探究自杀的原因并通过有效的途径予以抑制,这样才能为人们健康生活提供心理学的有力支撑。(新闻来源:科研出版社/尔湾阅读)
阅读原文请点击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2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