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痱子抓到流血?中医传授止痒「外洗法」

皮肤搔痒、反复发作,是不少人夏天挥之不去的梦魇。(图/郑佳玲)

炎热酷夏,皮肤搔痒抓不停、好不了,中医如何解决常见难缠的夏日皮肤问题?炎夏酷暑、汗流浃背,皮肤上的红疹及斑块痒得难受,狠狠搔抓虽然痛快,但却会破皮、流血、化脓,伤口好不了,还留下难看的疤。

皮肤搔痒、反复发作,是不少人夏天挥之不去的梦魇。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古籍就记载了环境湿热引发各种皮肤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意即长夏暑湿较重,如果出汗没擦干或直接洗冷水澡,湿气滞留体内,就易产生痤疮及痱子。

夏日湿热多,加重皮肤问题

现代人整天关在冷气房、爱吃冰喝冷饮、少运动、几乎不流汗,让身体的湿更排不出去,「皮肤问题也愈来愈多,」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针灸科主任杨素卿摇头说。

以湿、热及五脏六腑为经纬轴线,是中医治疗夏日皮肤病的特色。中医认为,湿、热是恶化皮肤病的主因,跟体质及环境有关。

湿是指肠胃功能差、消化不好,水分无法代谢出去,另外,体重过重的人也常体质偏湿。外在的湿则是指潮湿及霉菌感染。

热则是熬夜、吃太多辛辣物,或本身有代谢问题如糖尿病、甲状腺亢进,或更年期热潮红等体质偏热性状况。外热则是指气温高,「或长时间待在高温工作的环境如厨师,皮肤问题也不容易好,」师承专治皮肤病的中医前辈朱士宗、执业中医师林高士提到,中医在止痒及预防皮肤病再发,尤其是夏天好发的湿疹、痱子及汗疱疹的效果不错,但像癣菌类的皮肤问题如香港脚,中药就没有直接杀霉菌的西药效果好。

此外,强化本身脏腑功能,让水液*代谢顺畅、不滞留体内,「皮肤病就能快点好且不易再发,」杨素卿提到中医调理体质的好处。

从水液代谢过程来看,五脏各司其职,譬如心主血脉,如将领发号司令,将水液推动至全身;脾主湿,就像铁路交通工程,可以把水液运输代谢散布至各乡镇(全身);肾主津液,负责水分蒸腾气化,如同行政院长,决定哪些水液要用于全身,哪些要成为尿液排出;肺主皮毛,如各部会首长,掌管水道畅通;肝主疏泄,是地方父母官,负责水分环流与排出。

因此,冰冷饮料或食物吃太多,会伤害脾胃消化功能;或压力大造成肝系统功能受阻,就会阻碍水分排出,引起皮肤搔痒、反复发作。

一个国中男孩手心脚掌布满密密麻麻的水泡,经中医诊断,是称为「蚂蚁窝」的汗疱疹,多年来反复发作治不好,「孩子本身性格紧张,但父母对课业要求也多,给他更多压力,」彰化基督教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李舒晴发现,男孩是因为考试及父母过度期待,压力太大造成皮肤病难以痊愈,因此透过聊天并鼓励他借由打球、运动纾压;同时也请父母别给孩子太大压力,双管齐下,半年后,男孩的汗疱疹就获得控制。

中医对付皮肤病除了吃药,还可以用外敷、洗浴、针灸等,方法多样。(图片来源:pixabay)

清热、利湿、解毒,赶走湿热

对付湿热困扰,中医会视病况使用清热、解毒或利湿药物解决。

清热解毒药物多为草药类,如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利湿则以泽泻、六一散、淡竹叶或车前子为主。如果发现皮肤抓到发红,可能与血热有关,「这时会开生地、丹皮、黄芩、泽兰等凉血药物,」林高士分享经验说,他常用中药过敏煎来改善皮肤搔痒,效果不错,服药约5~7天后就能见效。

另外,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也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强项。

譬如压力造成皮肤病,可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柴胡、香附、薄荷等,配合调养肝阴、肝血的中药如当归、白芍等,借由调整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调畅,李舒晴说。

特别的是,中医对付皮肤病除了吃药,还可以用外敷、洗浴、针灸等,方法多样。

外敷草药在民间使用广泛。譬如常用于皮肤搔痒及湿疹的虎耳草,形似荷叶,能清热凉血解毒,近代文学家沈从文特别喜欢,不但摆放在自家客厅瓷盘当作装饰,在经典名著《边城》借由女主角翠翠的梦境中出现多次,象征少女对坚贞爱情的渴望。

自制膏药外敷治病,则是清代名医吴师机体恤穷苦百姓的善念。他在《理瀹骈文》中详述多种包括敷、熏、熨、擦、洗、浸等近20种外治法,除了皮肤病,还可用来治疗喉咙痛等各种问题,简便价廉且可避免内服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吃药配合外洗法,效果较快,」李舒晴常建议经常感觉搔痒的患者使用外洗方止痒,是相当好用的辅助疗法。

*注:水液|中医称为津液,泛指身体正常的体液包括血液、胃液、唾液、眼泪、鼻涕、汗液及尿液,以及人体必需的水分及有用物质等,可化生血液,滋养脏腑、骨髓,润泽皮肤。

中医师李舒晴 湿敷止痒方

药材:蛇床子5钱、黄柏4钱、苦参5钱、白鲜皮5钱、荆芥4钱

做法:药材加水800~1000cc煮滚,转小火续煮20分钟即可。待药液变凉,用干净纱布浸湿,敷在患处5∼10分钟后,用清水拍洗干净。药液可冷藏,使用前加热至室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