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越禁越卖!戒严时代 警总禁书变好书推荐名单

图文/镜周刊

戒严时代没有关键字搜寻,警察怕看到「马」、「左」2个字,以为马克吐温马克思弟弟左拉是左派,干脆都当禁书出版社担心人在中国的译者,若用真名出版,恐怕被中共清算,基于保护理由,帮译者化名吴明实」,也就是无名氏。武侠小说也有事,金庸《射雕英雄传》改为《大漠英雄传》,因毛泽东写过「只识弯弓射大雕」。不过书越禁越卖,警总的查禁图书目录,成了另类的「好书推荐名单」。

解严前夕贩卖党外杂志的廖为民,父母云林书店,他从小爱看书,初中到台中求学,常在书报摊买党外杂志,跟书店业务顾客朋友;朋友要开书报社,找他做业务经理经手《八十年代》、《美丽岛》、《深耕》、《关怀》、《政治家》、《千秋评论》、《前进》、《自由时代》、《新潮流》,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薪水都拿来买书,「那时我月薪1300,《选举万岁》一本要1000,我分期付款才买到。」

廖为民形容当时做生意像猫捉老鼠。「司机载党外杂志下高速公路,会先到槟榔摊买槟榔买烟,看有没有车子停下来,甩掉跟踪后,再到约定地点,拿钥匙开门,杂志丢进去,灯关掉锁好,就像捉迷藏。业务再拿发货单去偷偷取书。」

做久了,有禁书敏感度,「我说这本一定会禁,没禁没天理!警察就打电话来,我说我知道,你要多少?5本?我说10本啦!叫他多拿一点,杂志过期退书还要运费,不如我退货包好,让业务拿去警局,警察不用跑一趟。」

查禁一本有5元奖金公务人员月薪1000多元,奖金十分诱人。廖为民提供50、100本书,等于付了保护费,保证外面4000本没事,否则警察在外盘查,恐怕要走遍北市重庆南路才能收齐一百本。

有一回杂志刚入库,警总后脚就到,廖为民要对方出示公文,等公文来了,他杂志早就发了,5000本剩五50本,廖为民说:「我也不是一本都不留,警总的人都来了,走路工也要给点钱。」

隔天早上8点,廖为民被请到台中警备总部喝茶。他带本小说,面对一条长桌子两边椅子,等了一个多钟头。回想当时,廖为民点出戒严时代的共犯结构,「如果他今天抓我,下一个卖书的人不知道会不会配合,还要重新培养默契,大家都很累啦!」

生平第一次进警总喝茶,廖为民难道没准备遗书或脱逃?「他要抓你,你也逃不了。再怎么算我都没资格当头牺牲者。我只是卖杂志的,不像政治人物一天到晚上街头。」廖为民的热血化做生意人的精明,等到1992年警总正式裁撤,1999年《出版法》废止,廖为民期待的阅读自由终于实现,他们那群书友还开玩笑说:「以前有查禁图书目录,表示那些书一定有好康,现在警总没了,台湾每个月出版3、4000本新书,我们只好自己努力,去市场找书来看了。」

更多镜周刊报导 【解严30年专题】不只18禁 你所不知道的戒严日常【解严30年专题番外篇噤声的年代【解严30年专题番外篇】金门战地前线的两则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