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点燃了民办小学的招生之"火"

幼升小”在即,不少家长却深感焦虑。近日,北京某民办学校小学部“幼升小”敲响开考“大鼓”,3000多个孩子同台竞争280个名额,平均录取率不足10%。消息一经传开,引发关注。

既非公办,又需高学费,缘何家长还要挤破头?竞争激烈,希望渺茫,奈何还要拼一把?再放眼北京,今年1月,东城区新推7所优质中学普通小学搭配的重组学校;3月,海淀区再推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最近,西城区也以15个街道行政区划基础,划分出11个学区以实现学区内部教育资源共享。然而诸多促进“就近入学”的举措却难抵家长们对“上个差学校”的担忧。

此番民办小学招考热,可将之归因于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尚不足、校际分布仍不均衡的现实。某种程度上说,家长的“轨迹式焦虑”才是点燃这把“火”的根源所在。

“轨迹式焦虑”,即家长中普遍存在的育人逻辑——“上了好小学才能上好中学,上了好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多数家长更以此为奋斗目标,倾尽心血并乐此不疲,力争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要以上好学校作为保障。然而好学校就一定意味着好的性格、好的成长、好的未来吗?

仅就“幼升小”而言,各学校之间的差异固然存在,但未必就有那么大。很多情况下是家长的焦虑心理放大了这种差距,同时又强化了孩子间本来就很激烈的竞争,结果又导致孩子的额外负担越来越重,择校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玩于学前,立志于十五,识真才于三十”,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如是说。意思是,真正的天才,在学前阶段应学会玩,在好奇中孕育探索精神;在15岁左右立下志向;到30岁离开老师后,会自己提出问题、继续创新。再以华罗庚为例,小时是出了名的“顽皮王”,上完小学没拿到毕业证。初一时数学还补考的华罗庚在初二时方知用功,但一旦立志就势不可当。28岁的时候,他就完成了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可见,上述家长的“轨迹式焦虑”大可不必,其育人观念也该改改了。

网上流传一篇题为《谁需要哈佛》的博文,说的是美国的家长也曾要求孩子非哈佛等名牌大学不上,后来才发现,其实上不上名牌大学对孩子今后的生活是否幸福并没有太大影响,结果在转入一些有特色的大学后,反而促进了孩子的发展反观我国,在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是否该重新审视以往的、趋同式的孩子未来发展模式呢?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除了家长重新审视“轨迹式焦虑”外,相关教育部门还要彻转变教育投入观念,力争把每一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都办好,尽快缩小校际间差距,整体提升办学水平,让家长不出远门就能安心上个好学校,彻底解决后顾之忧。(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