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之巅的气候守望者 手脚僵硬、手被扎得鲜血直流

▲这是嵩山跑马山顶的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图/新华社

本报讯

日出嵩山坳,晨钟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夏日清晨,嵩山上风光,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般美。早上6点多,趁着天凉快,52岁的王彦涛拄着拐杖,背上急救药和水,向山巅的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进发。气候站位于嵩山跑马岭上,目前共有7个人。作为站长,王彦涛已在这里工作了30年。资料显示,气候站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摄氏度,最大风速达到每秒44.7米。气候站的主要任务是观测云、能见度、雨等,给气象预报及全球气候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脚下的山路蜿蜒崎岖,到气候站有七八公里远,有些地方要手脚并用。王彦涛年轻时最快用2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如今却需要近4个小时。走了一段,王彦涛满头汗珠,停下来喝点水,继续前行。这样的路,他已走了几十年,或许还要走到退休。「为保护山体原始面貌,嵩山上已不允许修建公路。」王彦涛说。山上的气候站是个「回」字型天井院,院前是气候观测场,一角建有一座高12米的风塔站里观测员24小时不间断值班,每小时到观测场巡查一次仪器,每三个小时向上级发报一次资料,每十天需要爬上风塔检查一次。24岁的蔡冠杰是气候站里最年轻的观测员,爬上风塔检查的工作做的最多。「塔上的风呼呼响,刚开始挺害怕,后来习惯就好了。」蔡冠杰说。「打雷下雨,别人往屋里跑,我们往外面跑。」王彦涛自嘲说。因为要观测雷电方位、雾的来去、云的形状等,越是极端天气,越是需要观测员走到室外观测。不过,随着观测仪器的智慧化,观测员的日子好过多了。王彦涛记得1986年的冬季,他更换温湿自计纸时,由于天气寒冷、手脚僵硬,手中的自计纸被大风刮走。王彦涛全然忘了大风的危险,赶紧去追自计纸,却被十二级的大风「钉在」了铁丝网上,双手被扎得鲜血直流同事及时发现,人拉着绳、手拉着手,才把他从铁丝网上拽回来。坚守在高山上,除了工作艰辛,观测员们的生活也很枯燥战。在气候站上班,想要下山,短则10天一次,长则20天一次,与外界的联系较少。近年来,上山的「驴友」增多,给「驴友」指路聊天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乐事。「在气候站工作,能让人静下来,更好地修炼心性钻研业务。」28岁的观测员蒋超说。气候站曾流传着「八大难」:吃水难、吃菜难、用电难、行路难、就医难、沟通难、找对象难、子女上学难。如今,在政府的关照下,站里已解决了吃水、用电等不少难题,观测员们还自力更生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气候站的院子里已经种上了土豆韭菜青菜玉米也长了一人多高。等到秋季收获时,观测员们还会把多余的土豆等蔬菜深埋储藏,作为过冬之用。长年坚守在寒冷潮湿的高山气候中,王彦涛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但他并不后悔当初上山的选择。

「在高山上工作,经住了艰难困苦考验,人生价值在气象事业中得到了最大体现,我很骄傲。」王彦涛说。(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