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绚慧/今年父亲节,找回华人文化中「隐形的爸爸」

父亲角色幼儿逐渐进入社会化学习时期,其实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图/取自iStock)

一般人或有感觉,每到5月无论街道上、电视上、网路上,一片歌颂母亲的节庆气氛,相形之下父亲节总是比较被忽略而安静的日子(百货商场企划部门除外)。这应该与父亲在华人社会传统文化中,总是沉默、疏离,乃至于严肃的形象严父慈母的既定印象,深植人心(至少没有听过慈父手中线/钱的歌颂)有关。

除了华人两性文化中,男性传统上是被赋予养家活口、承担社会成就的价值观之外,从幼儿人格依恋关系形成理论上,母亲仍是幼儿主要依恋对象,也是主要照顾抚育者。但是,父亲的角色在幼儿逐渐进入社会化学习时期,其实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许多的男性或许因为过去经验父亲的形象,又或许遭受两性性别框架的制约,更或许是家庭文化以致长期与育儿工作的疏离,无法灵活调动自己学习融入亲子互动的关系中。

复制上一辈作法再度挫折

但,男性对于自己的亲子关系,也有着需求、期待,当然也有着焦虑和无所适从的失落,以致于我们感受到的父亲,常有着因为无所适从的焦虑而缺席者,也有因为复制过去严父经验而与孩子产生疏离者,更有毫无认识如何担任父亲而逃遁者,于是两方都因此经验着父子/女关系的挫折和痛苦。父子/女的关系,深远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社会适应、人际关系,乃至于亲密关系,完全不亚于母子/女关系。

在台湾轰动一时的「小灯泡命案」凶嫌王景玉,长年罹患思觉失调症,却因为与父亲的关系不佳,以及父亲因故禁止他就诊服药,造成他深受苦痛以致犯下对整体社会而言,都深感遗憾且不可挽救的伤害。当然,受苦不是一个人可以伤害他人的借口,但不可否认却常是一个人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原因之一。

权威或疏离都有负面影响

在许多亲子议题的探讨上,我们已经对与母职的讨论很多,但对于缺席父亲对于一个人的人际影响,还有许多值得认识的地方。父亲是一个人生命最初期所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模范引导者,也是一个人对于坚强依靠的最初渴望与学习对象。

如果一个父亲过于权威、独裁,常常会造成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权威形象者的恐惧和顺从,在日后人际关系中,也会不自觉意图讨好权威者,乞讨关注,就像当年期待得到权威型父亲的认同一样;而如果一个父亲长期疏离、缺席,子女会在若即若离的关系中,经验反复不定与长期失落,势必养成一种对不稳定关系的奋战习惯,仿佛当年那个希望能抓住随时会消失的父亲一样的挣扎。

女儿从亲密关系弥补缺憾

男性在成长过程中,通常只能以父亲为男性的养成典范,他或许会因为被父亲伤害而对父亲的不认同,成长后面对与自己父亲相似之处拉扯、抵抗;也许会因为对父亲态度的习惯与认同,而复制着父亲的模式去扮演一个男人、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不自觉的代间传递着自己与父亲的生命议题。

而女性也会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这个生命中第一个异性,在自己的人际和亲密关系中,投射着与父亲的爱恨情仇。无论过去对于父亲是依赖、渴望或失落,她都会想要在未来的人际与亲密关系中,延续或弥补,而失去真实面对自己关系,经营属于自己真正需要而有益关系的能力。

以自我认同停止反刍自伤

当各自带着与父亲的生命议题的男男女女,构成了这个社会的两性文化,又各自成为下一代的父亲与母亲,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性别、人际、亲密、亲子各类关系议题。父亲是子女无法割舍的认同渴求,子女是父亲无法放下的生命延续。如果,父亲与我们都无法从过去的经验中松绑,我们就不可能真实去面对彼此在关系中的挫折,也无法真正去共同创造彼此内心都渴求的靠近和亲密。

如何让父亲不再是家庭与亲子关系中的隐形侠,如何不再让小学课本代代覆诵着:「天这么黑,风这么大,爸爸捕鱼去,为什么还不回家?」则有赖我们社会个体的自我觉醒,觉悟过去父亲对于自己的关系模式,无论是挫折、还是伤害,我们都该停止让它持续反刍自伤着,也让自己能够真正放下等待父亲应该给自己的「道歉」或「认同」;而让我们自己学会以自己的力量,疼惜那个等不到父亲的幼年自己,承担起足以提供自己爱与认同的成年自己。

放下并不等于原谅或否认

「放下」不等同于强迫自己「原谅」或「否认」过去承受过的伤害与失落,而是不再纠结那些对自己有害的念想和遗憾,转向把生命能量,用在丰沛自己、承担自己、爱自己也能够去爱他人。

然后,在父亲节的这一天,我们仍愿意关切社会的父亲们,虽然在情感层面,或许关系有所疏离和陌生,但这社会上的父亲们,仍用他们以为的方式在保护家及照顾家。他们并不完美,因此也有他们所承担和面对的人生问题的限制及困境。他们或许也在等待一个爱的回应和感受,以致他们的爱无法找到适当的方式表达。若我们可以松动性别的绝对框架和长期塑造,或许有一天的父亲节,父亲不再是爱的缺席者、沉默者,而是真实爱的关系中的男主角

好文推荐

苏绚慧/检座公审幼童─你面对的是孩子人际挫折?还是你的人际阴影

苏绚慧/台湾人「乖」从小教起─别忘了你有拒绝与表达的权利

苏绚慧 即时评论/凶手是教育出来的!别让孩子以为别人是满足欲望的工具

苏绚慧/现在年轻人很难搞? 其实是你们大人缺乏「感受力

苏绚慧/心理咨商师告诉你 为什么和恐怖情人分手这么难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苏绚慧,璞成心理学堂创办人暨总监,璞成心遇空间心理咨商所所长,心理丛书作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