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扬明》关键在政策 邱太三能怎样
新春伊始,民进党政府国安人事做了部分调整,邱太三接任陆委会主委。部分民进党人士于是开始放话表示,因为邱太三不像是原主委陈明通那样属于鹰派人物,所以两岸未来的开展可期云云。
其实,这种说法除了目光如豆,只知从台北看天下之外,连民进党本身内部整体政策面都看不到。最简单的是,北京两度与民进党政府交手后,大概也总结了一些教训,看民进党政府并不是看谁在哪个位子上,而是看这个政府到底是采取怎么样的政策。
这也就是说,不管民进党政府是哪一个人在陆委会主委这个位子上,如果大陆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基调不变,结果不会有什么差别。一再强调因人事的调整而可以造成情势的变迁,不过是闭着眼睛的一厢情愿说法而已。
一切的问题都在于民进党本身的两岸政策,是否还要再往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如果当前这样的政策不变,还想改变台海形势,别说要邱太三,恐怕就是请天王老子做陆委会主委都没有用。民进党的国家定位态度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本,而这个政策完全不是陆委会能决定的。这所有相关的政策态度,最终的决定权是在总统府;如果蔡总统态度依旧,其实也不必换人了。
远的不谈,就在这波人事调整前不到1周,总统府公开宣称,是蔡总统指示要在中华民国海巡署的舰只上的涂装新增「TAIWAN」字样,以「更清楚的辨识、更安全的执法」。这样的政策动作,其背后的意图,北京会不懂?在这样的概念下,要改善两岸形势,换陆委会主委不如换总统比较快。
当然,这次的人事调整,也可能是为了因应美国拜登政府将出现与前川普政府的不同政策,而又要顾及民进党政府的颜面问题而为之。所以用国安团队的人事调整作为政策调整时保住面子之用。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拜登政府的策略是,为求亚太的稳定,除了立即去除川普政府若干支持台独的政策外,是以压制民进党政府的台独倾向为优先,这可以从拜登政府把民进党政府定位为 「民主选出的代表」(Taiwan 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甚至连所谓的具有权威性的「当局」(authority)都不算。
于是在这样的「先压制台独,再徐图后策」的概念下,很清楚的是,以支持台独或以台湾为钓饵的作法,已不再是拜登政府的中国政策选项。于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变更已成为必然;只是要在怎么样的情况下以不失面子、对内可解释得过去的方式,去做政策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