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台湾常设展 遭疑去中化
展览将孙中山与蒋渭水并列,展区特别规画空间呈现比较表,以「中华民国国父」与「台湾新文化运动」分别作为两人的尊称。(李侑珊摄)
国父纪念馆常设展「孙中山与台湾」,从1860年台湾开港作时序起点,将台湾、中国与日本列为鼎足而三的国家,并强化孙与台湾的关系,更强调「台湾因素激发孙中山奋起革命」。学者认为,如此史观前所未见,目的在于追求多边去中国化,彰显台湾特别地位。
该展讨论孙中山,以台湾为主轴。像是在展区2的标题为「台湾因素激发孙中山奋起革命」,简介称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于此同时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正式启动革命运动,「说明了国民革命一开始就和台湾有着紧密的关联。」
展区6主题则是「以台湾志士响应中国革命」,强调台湾虽被割让给日本,但在中国革命史从未缺席,并列出革命志士罗福星、林祖密等人,响应孙中山,一同推翻满清以及抗日等行动,强调「他们共同的体认,就是台湾的革命与中国一体共生的。」
展区7内容更写道,蒋渭水、林献堂等先贤,以温和的方式推动台湾民族革命。「尤其蒋渭水一生推崇孙中山,两人不仅是英雄所见略同,更可以说是薪火相传的革命伙伴。」
至于展览时序,则放大孙与台湾的关系,在编年表呈现1900年孙首度来台,在台北成立惠州之役指挥所;1910年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成立;1913年孙二度来台;1918年孙三度来台;还有台湾同胞1925年追思孙逝世等纪录。
嘉义大学应用历史系教授吴昆财认为,如此史观前所未见,看起是强调孙与台湾的关系,实际上却隐藏着台湾从1860年代开港开始,就与中国、日本各自成一国,透过多边去中国化手法,巩固并匡正台湾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