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庙背后的悲惨台湾史——寻找被遗忘的鹿埔事件

祠庙背后的悲惨台湾史——寻找被遗忘的鹿埔事件

【爱传媒采访中心报导】说到台湾历史,许多人常常想到课本里头告诉我们的大时代故事,像是「大航海时代的福尔摩沙」、「国姓爷开启的明郑东宁国」或是「满清帝国在台湾两百余年的统治」等等。但出身于成功大学历史系谢宜宪徐崇哲毛帝胜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成立「武峰文史工作室」在各地发掘有应公庙(俗称:阴庙)与地方传说背后的故事,像是年初就针对清末林恭抗官事件为核心,出版《被遗忘的天德元年》一书。

这次武峰的成员谢宜宪与毛帝胜从高雄市田寮区鹿埔里旧称:打鹿埔庄)与新兴里一带的祠庙与耆老们的口述历史中,发现了一则被淡忘的历史记忆,也就是发生在明治31年、1898年的抗日事件,「鹿埔事件」。

关于鹿埔事件的由来,得回溯到光绪21年、1895年,因甲午战争战败的清帝国将台湾、澎湖割让给了日本,在台湾的汉人因为不服「异族」(日本人)统治,而展开大规模的抗日事件,这也就是历史课本教导的「乙未战争」(或乙未抗日)。

在乙未战争之后,仍有部分台湾人持续地在与驻台日军抗争。当时在南台湾势力最大的有郑吉生、卢石头魏开等「先驱者」,他们可以说是更早的「抗日三猛」,虽然知名度比不上后来的「抗日三猛」:林少猫柯铁虎简大狮。在这当中,卢石头与魏开的势力范围在今日高雄市与台南市交界处,尤其以「典宝溪抗日事件」(日本称:台南县匪徒讨伐)作为南台湾抗日初期惨烈的战争之一。「鹿埔事件」则是「典宝溪抗日事件」的其中一环,也是这起抗日事件最重要的转捩。

鹿埔事件发生在明治31年、1898年底,当时鹿埔地区为抗日据点之一,当地人组织约200名抗日者与日军对抗。根据武峰工作室采集的口述传说,这是柯明传刘朝荣等人号召族亲庄内青壮一起前去抗日。日本方面则是守备兵12名、宪兵2名、工夫1名、商人1名。

在《台湾日日新报》与《台湾宪兵队史》有这样的记载:明治31年、1898年12月14日上午10时,日军自台南县蕃薯寮(今为高雄市旗山区)出发抵达鹿埔,结果与约200名鹿埔抗日者激战,造成守备兵3人、宪兵1人、商人与工夫各1人阵亡。抗日阵营则敌不过武器先进的日军而逃难,一共有30人被逮捕,20人负伤。但是有关抗日者死亡的部分则并未多说。根据耆老的口述,鹿埔抗日事件后,日军在鹿埔一带展开「清庄」(屠杀),并且将「可疑分子」带到草岭与营盘仑一带(今为田寮区崇德里与西德里)处决,并且将尸骸集中葬在大岗山营盘仑的墓区,也就是今日的「崇德义民爷亭」。田寮区崇德里的义民爷亭,埋葬清代到日治先人,包含鹿埔事件的抗日者。

鹿埔事件之后,作为抗日首脑卢石头在典宝溪桥被日军击杀,另一位领袖魏开则负伤逃亡。有关抗日者具体死亡人数,还需要更多人努力发掘。

毛帝胜表示,其实这些历史故事很多时候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长辈口中的传说,路边的古厝或寺庙背后,其实有着很多被遗忘的历史。谢宜宪则认为,从在田寮的经验而言,一些祠庙内的祭祀神明往往能够凸显与在地记忆的关联,像是新兴里的龙凤寺,虽是主祀的是观音佛祖,但是副祀(原为主祀神)的「刘府千岁」却是鹿埔事件的抗日残部,在事件后撤退到此,并被击杀。之后乡人为了感念抗日者的牺牲,而先后建草寮、寺庙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