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昆曲+日本能剧 轰动日本的《绣襦梦》在戏曲中心演出
记者徐溱谧/综合报导
国光剧团与横滨能乐堂合作《绣襦梦》台日共同制作计划,结合日本的舞踊、三味线传统艺能与昆曲,进行跨国界、跨文化的创作,历经三年筹划,6月份在日本开启世界首演之后终于回到台湾,将在9月14、15和16于台湾戏曲中心演出。
回到台湾现代剧场内的《绣襦梦》由舞台设计高豪杰、灯光设计王天宏二位大展身手,营造三段式舞台三个不同氛围的整体效果,趋势教育基金会执行长陈怡蓁看完台湾版的演出后说,「梦幻能以及水灵昆的双重美,轻易带人进入陶醉的境地」。
而日方艺术家更是在首次走入台湾版舞台时,对于整体设计感到惊叹,表示连第二段传统舞踊《汐汲》的设计,都让他们大开眼界,感受到舞台设计对于日本艺能传统的尊重与用心。
这项演出包括传统昆曲、传统舞踊、新编《绣襦梦》的三段式表演,让观众可以更深刻体会昆曲与舞踊各自的艺术内涵与跨界结合的高难度。
首先传统昆曲《绣襦记‧打子》由国光当家老生唐文华与京昆小生温宇航演出;第二段传统舞踊《汐汲》由藤间惠都子、水木佑歌主演;第三段演出为新编《绣襦梦》,温宇航与旦角刘珈后主演。
▲《绣襦梦》由京昆小生温宇航与旦角刘珈后主演。(图/台湾戏曲中心)
国光剧团张育华团长表示,这项演出缘起于横滨能乐堂馆长中村雅之三年前来台寻找合作对象,经由台湾文化部与驻日台湾文化中心的媒合,确定与国光剧团合作。
中村馆长指出:日本近几年吹起一股「台湾旋风」,台湾是日本2018年「跨年连假最想去旅行的国家排行榜」第一名。日本人视台湾为「距离与心意」都极为贴近的国家,因此中村有心借由此项合作让台日双方都更认识彼此的传统文化。
这项演出选择以昆曲与日本的传统艺能舞踊、三味线合作,题材则是与能剧故事《松风》相呼应的中国古典故事「郑元和与李亚仙」,由国光艺术总监王安祈与林家正共同编剧。
王安祈表示,新编《绣襦记》翻转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依循能剧「梦幻能」的叙事方式和思想情感,让男主角郑元和在垂暮之年回顾一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旦角饰演的「绣襦」是郑元和思念的爱侣李亚仙亲手织成,因为情感浸润而有了生命,成为男主角回忆与想像的媒介,虽然结局仍是分离,但心灵得到些许安顿。
在这项合作担任戏剧顾问的台北艺术大学林于竝教授说,昆曲与能剧各自拥有六百年的历史,也各自拥有严谨的表演内涵,促成二者合作是非常高难度的挑战。
双方从题材到合作模式都经过长久的沟通磨合,最终决定以昆剧的表演作为基础条件,拆解歌舞伎的乐器(音乐)元素、在能剧的舞台空间下,创作一出新的舞台作品。
▲此次的演出还融合了歌舞伎的乐器元素。(图/台湾戏曲中心)
邀请三味线名家常磐津文字兵卫作曲,融入长呗的吟唱师及三味线操琴师,由中村雅之馆长填写三味线唱词,挑战全新的表演形式。主演温宇航也特别向日本舞踊艺术家学习舞踊,并将舞踊持扇身段化用到舞台表演中。
这项合作6月份在日本横滨、新潟、爱知三地的能乐堂演出,回到台湾,将先后登上台中国家歌剧院与台湾戏曲中心的现代剧场舞台,鬼才导演王嘉明感性地说,「一组团队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只为了短短60分钟的瞬间。
国光团长张育华坦言,双方这次的合作从剧本完成到音乐、服装乃至排练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多艺术理念的冲突与拉锯,所幸双方也都付出极大的诚意与耐心,以谦卑的态度进行深度磨合。
对内坚持传统,对外追求探索,国光经由这次强烈的文化差异与碰撞,开拓未来艺术创造的新方向,也让国光品牌更进一步的向上提升。
日本表演艺术评论家大冈淳表示,这出戏「尝试了日本传统音乐与台湾戏曲音乐的融合,实现了昆曲与梦幻能的交融。」
国光团队特别委请专业团队拍摄纪录片,完整纪录这次高难度挑战的跨国跨界合作,同时也经由这次的策划,接触台湾许多喜爱日本舞踊的民间团体,共同见证台日两国传统艺术的交流。《绣襦梦》9月14、15、16日于台湾戏曲中心大表演厅演出4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