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蒙仁》人生的遁隐者——七等生
【爱传媒观察杂志专栏】2020年10月24日,七等生因癌症辞世,27日在淡水海葬。丧家未发讣闻,未举行公祭及任何纪念仪式。以这样低调的方式,走完他81年孤独的人生,也为他一生扮演的「遁隐者」的角色,做了最忠实、贴切的诠释。
自从2003年七等生宣布封笔,淡出文坛后,确实从此销声匿迹。17年后,他的名字再度在媒体出现,却是辞世的消息,在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涟漪。媒体大幅报导,「脸书」社群上充满了各种追思、怀念他的文章,让人不禁喟叹,又一颗文学巨星陨落,以及一个文学世代的消失。
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他的一生平淡无奇,出生在苗栗滨海的通霄小镇,在这个偏乡当了一辈子的小学教师,课余写点文章,赚点稿费补贴家用,也能画画,弹奏乐器自娱,一如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公教人员,生活清苦,勉强度日。可是他的内心却是苦闷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因而离群索居,追求内心的世界。而文学就是他精神的抚慰,甚而是灰暗人生的救赎。
1962年,七等生年方23岁,在「联副」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失业、扑克、炸鱿鱼〉。虽然只有3,000多字,且毫无故事情节,难以归类为短篇小说或散文,却因充满了虚无和颓废的基调,具有现代主义的隐晦精神,因而被视为现代小说的实验之作,很快就受到同世代青年作家的注意,并援引为同一文学阵营的伙伴。
1966年《文学季刊》创刊,七等生名列编委之一,这是他首度参与文学团体。由于尉天骢、陈映真、刘大任等《笔汇》时期的创始人各有工作,大部分的编辑工作都由七等生负责,他甚至为此辞去工作,全心投入《文学季刊》第一至第五期的编务。
此期间黄春明、王祯和、施叔青、雷骧等新锐作家陆续加入,纷纷在这里发表重要作品,使得《文学季刊》在小说创作的领域大放异彩,「文季世代」于焉形成,不但当时广受文坛重视,日后也在台湾文学史留下重要的一页。
身为「文季世代」的核心成员,七等生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特别是在小说创作上屡有惊人之作。他的小说因语言晦涩难懂,故事情节离经叛道,人物性格阴暗扭曲,却又能运用独特的文字书写,将这些负面的元素融铸成异质化的文学作品,在现代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家,也因此成为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代表性人物之一。
1978年在通霄首次见面
1971年10月,我进辅大中文系就读,虽然高中时代就开始写小说,作品也曾在「人间副刊」刊出,但对现代文学的接触还是进辅大之后。某天我在图书馆的书库里翻出三大本《文学季刊》合订本,上面布满了尘埃,是我在南部不曾看过的纯文学杂志。封面上那些作家的名字我也很陌生,其中七等生更是一个猜不透的名字,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我好奇地打开来看,一看便不忍释手,一连几天很快便将陈映真、黄春明、七等生、王祯和等人的作品看完了,内心无比震撼。尤其是七等生的作品,完全颠覆了我对小说的理解,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从此改变了我写作的风格。这些作家也成为我极仰慕的对象,很希望有一天能认识,并向他们请教。
1975年6月中旬某个晚上,黄春明应邀到辅大演讲,我当然不能错失良机,听完之后便鼓起勇气去找他。他表示曾看过我的小说,对我颇有印象,便约我几天之后在台北见面。二人一见如故,谈得欲罢不能。
那时陈映真刚远行归来,透过黄春明的引介,我们也很快见面了。二人同样一见如故,对他更为景仰。1976年9月我赴金门服役前夕,他和新婚夫人陈丽娜特别在中和寓所设宴为我饯行。因此我对文季世代的作家始终怀抱一份兄长之情,对他们提携后辈的热情永远铭感于心。
1978年10月,我从金门退伍回到台湾,进《时报周刊》担任采访编辑,开始我的采访生涯。其中有个「城乡小调」专辑,由我负责撰稿,每个星期选一乡镇,对其特色做深度采访报导。某次路过通霄,因为这儿是七等生的故乡,便顺道去拜访他,两人在他家的塌塌米上盘腿聊了一个下午,起身要告辞时,我才发觉两脚酸麻得几乎站不起来,谈到浑然忘我的地步。
他的长发后梳,体型瘦削,陪我在小镇的街道散步时,我的脑海里老是浮现〈我爱黑眼珠〉的场景。主人翁李龙第撑着一只黑色雨伞,在冬日黄昏下雨的街头踽踽独行。没有方向,也不和人打招呼,只是毫无目的四处游荡。
这时我才发现,李龙第不就是他本人的写照吗?这个孤独的灵魂,终其一生都是个遁隐者,离群索居,活在想像的世界,依照存在主义的理论,世上的一切都是一场虚无,这或许就是他小说创作的源头罢?
在美见他跳西班牙斗牛舞
1983年秋天,我和七等生再见面时,时空已有所转变,场景一下子跳接到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五月花」学舍。那年聂华苓主持的「国际作家写作坊」邀请他和陈映真,大陆剧作家吴祖光、新凤霞夫妇,小说家茹志鹃和女儿王安忆,一齐到美国访问,写作坊即设在「五月花」学舍。
为了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贵宾,聂华苓特别选了一个周末,在家里举办一场欢迎餐会。我和高信疆正好在邻近的威斯康辛大学东亚所就读和做研究,指导教授是刘绍铭,聂华苓便邀请我们三人一同前往参与盛会。同时应邀的还有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李欧梵和韩国诗人许世旭。
聂华苓真是个周到而细心的女主人,不仅张罗了丰盛的晚餐,还准备了精彩的余兴节目,用过餐后便要大家起来表演。先由许世旭唱韩国歌谣「阿里郎」,接着由陈映真唱客家山歌,高信疆唱「流亡三部曲」,李欧梵以交响乐哼「满江红」,刘绍铭吟了一首古诗,最后由七等生压轴。
只见他提一口气站起来,皮鞋跟在地板上一阵猛敲,双手在头顶上打着清脆的拍子,腰身随节拍扭转,当场跳了一段西班牙斗牛舞。他的身手俐落,节奏快速,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将现场的气氛带到最高潮。那是我看过最不像七等生的七等生,生平也只有这么一次,因此至今仍印象深刻。
十多年前的最后一面
我最后一次与他见面,大约是十多年前。某个秋天的夜晚,我路过大龙峒的保安宫。夜晚的保安宫十分幽静,少有人迹,加上灯光朦胧,更显出传统宫庙建筑之美。这儿有个和华乐社,夜晚社员常在这儿操琴弹唱,我便想进去看看。
我去的时候较晚,社员大多已离去,只剩一人抱着琵琶,交叠着双腿坐在一张椅子上,正在自弹自唱。我趋前一看,竟是多年不见的七等生,他也认出我来,两人不禁相顾大笑。
他说他喜欢南管古乐,也能唱上几曲,闲暇聆赏南管雅音,就是他晚年心灵的寄托,这儿有几位同好,没事上台北时,就来保安宫与他们酬唱作乐。那晚曲终人散,他却意犹未尽,便留下来自娱一番,没想到会和我不期而遇。我们两人都十分开心,聊到天河西倾,夜已深沈,才分头离去。
如今十多年又过去了,他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当他的骨灰洒在淡水的外海,总算如愿地寻到他今生的归宿。每天随着潮汐涨落,自在地漂流,或许他不安定的魂魄,就能在此永恒地安顿下来吧!
作者为作家
照片来源:观察杂志官网第88期截图。
●本文由《观察》杂志授权刊登http://www.observer-taipei.com
●本文为作者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