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之后 再无全球帝国

1405年帖木儿之死,乃是世界史上一个重大转捩点。从阿提拉到成吉思汗一连串「世界征服者」欲建立庞大帝国,将整个欧亚世界归于一统,而帖木儿正是这一连串「世界征服者」中最后一位出场者。他死后不到50年,欧亚世界远西地区海洋国家,以葡萄牙为先锋,已开始探索日后成为诸海洋大帝国之神经与动脉的航海路线。

若说欧洲人未得到盟友助手的支持便跃升至世界舞台,绝非事实,但欧洲人在改造世界上的确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然而,从一个欧亚「相连」的世界转变为一个全球帝国世界,如此非比寻常的转变(似乎在1914年已几乎完成),我们应如何解释?

欧洲真的那么强吗?

1492年(哥伦布横越大西洋)和1498年(达伽玛抵达印度)这两个魔幻年代,或许标志着欧洲新时代的开始;但前进的步伐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走走停停。哥伦布登陆后300年,北美大陆大部分地区仍未遭欧洲人占领,几乎未曾有欧洲人踏足。达伽玛所登陆的印度那一隅,则是在将近300年后,才落入欧洲人统治(卡利卡特于1792年遭英国并吞)。直到18、19世纪之交,欧洲人的扩张脚步才变为急冲。有待更进一步解释的,不只欧洲扩张的时机,还有其形式和方向。鄂图曼帝国与伊朗,比印度更靠近欧洲,为何能比印度更晚许久才落入欧洲人掌控?为何印度受殖民统治时,饱受外人侵逼的中国仍能保有其主权地位,而日本为何能在1914年时就成为殖民强权?如果工业资本主义是欧洲势力扩张的关键,那为什么世界许多地方在那么久之后才感受到它的冲击,而且冲击之后的结果如此多样?欧洲内部频频爆发死伤惊人的对立冲突,为何这些冲突未对其帝国主义野心带来更大的伤害?还有什么才该被视为「欧洲」?为什么在「非欧洲」地区中,有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能抗拒欧洲势力,或更快摆脱欧洲的掌控?欧洲的诸帝国一瓦解,「欧洲所打造的世界」还剩下多少?

欲回答这些问题,似乎应该在过去史学家采取的路径之外,另辟蹊径。本书提出的论点,深受四个基本认定的影响

第一个认定,乃是我们应扬弃现代世界史的进程为单一直线变迁这个观念,也就是不应再认为欧洲「以前进姿态」崛起,称雄于世,然后衰落,再以「西方」一部分的身分兴起。从「因缘际会时期」(conjuncture)的角度来思考,会比较有助于了解过去。第二个认定:欧洲的扩张时代、现代世界史的重心必须从「欧亚世界」的角度来探讨;第三个认定:对于何谓「欧洲」,必须谨慎思索欧洲「国际体系」的整体稳定、俄罗斯的欧洲身分、「欧洲」的范围往东方和西方扩展延伸;第四个认定:帝国并非原罪,必须将「欧洲建造帝国」视为世界史上的一个阶段,而非世界某个地区执行道德、文化侵略的结果。

撰写欧洲的全球扩张时,有个行之已久的简便解决办法,就是把欧陆的西北隅视为欧洲的权力中心。英国、低地国北法西德成为欧洲的「最典型地区」,制定了经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方面的「欧洲」标准。因此,欲解释欧洲为何如此成功,就只需直接锁定代表欧洲的那些「核心国家」的强大和效率。

从长审视欧洲在欧亚(或全球史里)的地位,会发现这一化约办法让人产生严重误解,而这出于三个原因。

第一,西北欧诸国并非可以我行我素,而毋须理会欧陆其他地方的情势发展,即使它们已成为欧洲最富裕的区块亦然。它们的富裕和安全,始终有赖于欧洲「国际体系」的整体稳定。

第二,对何谓欧洲采取太狭隘的观点,就忽略了俄罗斯这个问题。西欧诸国在1815年后终于支配东南亚大部地区一事,其实是在与俄罗斯联手下达成(迫于形势而不得不的联手,频生龃龉的联手)。以中亚为核心的俄罗斯庞大内陆帝国,渐渐吞并北亚的许多土地。

第三,我们应将我们所认定的「欧洲」范围,往东和往西扩延。1500年后,包含西非沿海、加勒比群岛、北美沿海、墨西哥、秘鲁、巴西沿海在内的辽阔经济空间,在商业上被并入欧洲。这一主要倚赖奴隶为劳力的地区,对欧洲日后的工业化有多少贡献,目前仍莫衷一是,而且未必是大贡献。但重点在于,到了十九世纪初期,甚至可能在那之前,这一大西洋世界已有相当多地区不能再被视为欧洲的附属边陲美国的「旧东北地区」和其第一大城纽约,从功能上来讲乃是欧洲最大商业区的一部分。到了1870年代,它在财务上和工业上都已和欧洲最富庶国家并驾齐驱。旧欧洲与新欧洲在断断续续、时进时退的互动下,正渐渐融为更大的组合物:「西方」。那是个不稳定的过程,而美国资本主义的独特发展轨迹和其庞大的企业规模、积极的保护主义作为,对那过程影响甚大。但对于欧洲在欧亚的地位,对于欧洲称雄世界这地位的维持和兴衰,那是关键之一。(文转B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