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仁/竞逐国际人才

文/经理人月刊

提供创新和创业舞台,不是台湾人也能在这里成功,以未来愿景取代眼前支票,是台湾一直以来的筹码。找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并依此找到需要的人才,是恢复人才市场机能的第一步。

台湾的人才市场,特别是经理人市场,在过去十年失灵,是经济转型和升级不顺的原因之一。有一部分工作机会,随着企业和产业外移,而跟着迁走;还有部分虽然留在台湾,却因为大陆、香港新加坡可以提供两倍甚至三倍以上的薪资而被挖走。 随着市场和竞争的全球化,对于人才的追逐,早已是全球化。擅长帮新创公司办理到美国股票上市的金融业主管,熟悉无线通讯4G技术的研发高手,替全球五百强企业做品牌咨询的资深顾问,这些人不管到哪里都很抢手,而且一个人就能组织并管理好一个团队,甚至是跨国的团队。 当英语解决了不同国籍工作者的沟通问题,当电子邮件、手机和电话会议解决了跨区之间的时差问题,人才的流通就很难再被限制住,尤其是愈来愈多城市广设国际学校,解决这些人才的子女就学问题,让他们更无顾虑。 台湾有培育人才的传统,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主流价值都支持这件事。大批政务官和学校教授,都是海外名校博士,与新加坡和香港相比毫不逊色,年初总统大选是来自伦敦政经学院和哈佛的两位博士之争,全世界罕见。 连来台读大学的侨生,也在台湾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来自香港的林百里,来自缅甸的周永明和来自马来西亚潘健成毕业后选择留下并参与创业,先后为台湾贡献广达宏达电和群联等三家股票上市公司。 台湾有善用人才的传统,但那更多是在台湾本地市场,以及以中文为工作语言。面对北京和上海背后所代表的中国市场,以及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香港和新加坡,原本在争取国际人才就动作慢的台湾,更加没有优势,同时面临本地人才流失的窘境。 换个角度看,人才流失也是人才输出。那些有台湾经验的经理人,在海外工作也可能是一种人才储备,日后有机会对台湾产生贡献,就像1970和1980年代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留下工作,并在1980和199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时回来参与的那一批。至于留在当地的,日后有不少成为台湾企业往欧美发展的人才来源。 关键在于,留在台湾的经理人,能做些什么,创造自己和组织的机会,进而提供够吸引力报酬和发展空间,加入竞逐国际人才的行列张忠谋的成长,求学和工作经历,原本和台湾没有交集,却能在台湾发展半导体业的计划中,被延揽加入,其后造就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就是例子。 提供创新和创业舞台,不是台湾人也能在这里成功,以未来愿景取代眼前支票,是台湾一直以来的筹码,而不是以更大市场和英语更方便胜出。找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并依此找到需要的人才,是恢复市场机能的第一步。

王志仁数位时代》总主笔。1994年进新闻业,从事财经、科技领域报导,曾与微软董事长比尔•盖兹英特尔创办人安迪葛洛夫等多位具全球影响力人物对话;多次受邀担任思科惠普和interbrand等外商企业论坛及年会主持人。(本文取材自《经理人月刊》2012年7月号)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本期经理人月刊「专注的技术」,全国超商书店热销中!经理人年中庆,订就送美国名牌Lynx西装行李两用袋!http://shopping.bnext.com.tw/product/view/id/353531cea3426e657874

►►►更多好看内容都在《ETtoday新闻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