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认为‎服贸会弄死我们…」

「我并不认为‎服贸会弄死我们,但是无能的政府会。」网路上有人这么说。

就从这来谈服贸的利弊吧!马总统之前回应立院学生的记者会上,曾经提到:「根据中华经济研究院的分析与评估,两岸服贸协议签订后,未来我国服务业总产值估计将增加约120亿台币。」「政府也匡列982亿元,来辅导协助可能受影响产业。」

这句话一出来,有人立刻质疑:120与982哪个大?服务业产值不过增加120亿,却要花纳税人982亿,这是哪门子的「利大于弊(Z>B)」,根本就是弊大于利(B>Z)」嘛!

马英九根据的,是官方委托经院的研究报告,当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可以让我们更了解服贸带来的影响。先来谈「利」的部份:根据这份报告:「服务业」总产值增加120亿,但台湾「所有产业」的国内产值(也就是GDP,请注意「国内」两个字)不过增加40亿台币左右。怎么服务业增加的总产值,远高于所有产业的国内产值这么多?

有两种可能,第一:服务业国内产值因服贸成长,但其他行业会因此萎缩,一加一减,所有产业的GDP增加只剩40亿。第二,服务业增加的产值(或附加价值)大部分并未发生在国内,而是在国外,所以不列入台湾的GDP中。

经济部次长的发言,就大概猜的出答案是什么:「台湾市场小,所以薪水高不起来;服贸开拓大陆市场,可以给年轻人更多机会,让他们不只领22K,可以领32K、42K或52K。」「不会困在小池塘里头,可以到大海洋发展。」

简单来说,服贸就是一份鼓励投资协议,让台湾资本家投资大陆更方便(对大陆人投资台湾也是)。台湾年轻人若要直接从服贸获利,最好是去大陆工作,将时间与才能贡献于大陆市场。毕竟在服贸协议中,台湾跨境提供服务的比例不大,不像一般商品贸易可以「台湾生产大陆消费」,所以能带来的GDP的贡献很小。

严格来说,这也没有什么不好,让资本家赚钱,让年轻人更大的舞台,这都不错。关键在「弊」的部分。马总统说要拿982亿来辅导受影响的产业。问题是:钱谁出?

钱,谁出?

这句话实在非常好用,政客每问必倒。每次一到选举,就有各种支票开出来(如:社会住宅),但政客们从不告诉你钱从哪来。我们各级政府个个债台高筑,年年赤字,哪来的钱?结果不是卖祖产,要不就是举债,留到以后叫年轻人还,不然呢?也难怪年轻人很不爽。

我们可以粗略推估政府税收会因服贸增加多少。有一个数字叫「租税负担率」,代表政府税收占GDP的比例。台湾这方面是世界超级低,去年为12.6%,比以低税闻名的星港还低。若从这个比例换算,服贸带给台湾税收增长差不多5亿,而政府现在要用982亿的钱来弥补其负面影响,那要多少年才补的完?快200年!

常为服贸辩护的中经院不讳言:服贸获益最大的,是到大陆投资的台商,以及到大陆工作的台干台劳。但,政府课得到这些人的税吗?那今天政府要弥补服贸产生的弊,又是用谁的钱出?这其实是经贸自由化关键问题:「从自由化获利的,通常是政府课税不到,或是不想课税的人。带来的弊,却往往是由没有享受到自由化好处的人,来缴税弥补。」

服贸如果这么好,能不能让从服贸得利的人,去负担那982亿?

更别说从中国市场赚钱的人,会带给台湾经济其他方面的变化。过去几年台商趁着遗赠税调低的机会,回台大举买房,导致房价高涨,如国民党立委所言的「鲨鱼返乡」。这些台商买房避税,不见得常住,却能轻易收割公共建设与服务带来的房价增值,「你缴税,我收割」。服贸通过以后,更多人能从大陆市场赚钱,这些赚来的钱会去哪里?是回台湾生产消费,增加国内就业机会,还是像现在几个知名的大台商一样,去买豪宅,买媒体,捐输政客?

所以笔者前文「政府不想读的《彭总裁懒人包》」主题就是租税改革,这也许让一些读者难以理解:服贸跟租税正义有什么关系?但单纯就经济层面来看,服贸,或是更广泛的说,自由化的的利弊,其实跟台湾本身的优势与问题息息相关。既有利益者会得利更多,社会既存问题也会更严重。如果我们不致力于制度的改革,让经济体系中充满着「寻租」的机会,自由化只会带来社会与经济更严重的问题,甚至让台湾经济落入恶性循环,在人口红利减少的过程中,同时流失长期生产力

综观政府历年来对租税改革的作为与态度,甚至还有一位倡言「弄好经济,再谈公平正义」的经济总设计师,笔者对服贸带给台湾的影响,忧心大于乐观。是的,我并不认为‎服贸会弄死我们,但是无能的政府,无心建立租税公平的政府,绝对会弄死台湾。

●作者牧,美国麻塞诸塞州,博,任教于某大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