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敏感正常吗?」 当孩子的情绪从小被否定
▲会冒出「这样正常吗?」的自我评价,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每一种情绪并没有好好被接纳。(图/取自免费图库Pexels)
●留佩萱/美国国家认证咨商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咨商教育博士。
「我这样正常吗?」今年二十八岁的伯特,因为工作和感情问题来到咨商室──他最近刚换了一个新工作,对于工作充满焦虑,另外,两个月前伯特才与交往五年的女朋友分手,经历工作和恋情上的转变,伯特感到压力很大、很焦虑。几次的咨商会谈中,我观察到,每当伯特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时,都会补上一句:「我这样感觉正常吗?我这么焦虑是正常的吗?我这么悲伤正常吗?」
不仅仅是伯特,我有好几位个案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有这些反应正常吗?」「以妳的专业来看,我这样是不是有问题?我是不是不正常?」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想法,那你一点都不孤单,数据显示全球每天有数百万人上网搜寻「我正常吗?」就算身为一位心理咨商师,我偶尔在情绪出现后,脑中也会冒出这样的疑问:「我这样感受是正常的吗?别人都是怎么反应?」
根据字典定义,「正常」是指「合乎一般标准、符合常规的」,我多么希望可以有一台神奇的机器,在扫描每个人的心之后,就能在机器荧幕上显示出你现在有的情绪和剧烈程度,像是「焦虑,程度六十分」、「悲伤,程度八十分」。这样,我就可以告诉自己:对,你看,我这样感受是正常的,别人也是这样的情绪和分数!
但可惜的是,「正常」这个词,似乎无法适用于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客观的量尺,我们无法测量别人有哪些情绪、程度。就算我们都经历类似的事情,我也无法百分之百理解你有哪些感受。而因为没有一个标准可以比较,我们开始担心──我有这些情绪,和别人一样吗?我这样正常吗?
「我正常吗?」的声音,从哪里来?
假如你今天走路不小心跌倒擦伤膝盖,你觉得很痛,我猜想你内心并不会质疑:「我这样正常吗?我感觉到痛正常吗?」受伤后,你会清理消毒伤口、擦药、包扎、如果伤口严重你可能会去看医生,这些是你从小被教导受伤后该做的事情。
相较于身体的伤口,我们对心理伤口的反应态度却截然不同。就像身体会受伤生病,我们的心理也会受伤──遭遇重大事件或创伤、失败、被拒绝、被背叛、失去…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过程中会经历的事情,你感到焦虑、悲伤、恐惧、愤怒、忧郁…,而对于这些「心理的痛」,你内心第一个冒出来的却是质疑和指责:我这样正常吗?我是不是反应过度?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会冒出「这样正常吗?」的自我评价,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每一种情绪并没有好好被接纳。当你小时候焦虑、难过、害怕、生气时,身边的大人指责你:「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不可以生气!」、「这有什么好害怕,胆小鬼」。当你拥有的情绪常常被大人纠正、否定、与评价,你就会学习到:有这些情绪是不正常的、不好的。于是当你长大后,面对冒出来的各种情绪和感受,你也会怀疑:这样是不是不正常?
果然,伯特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情绪从来没有好好被接纳。他记得,他从小就容易焦虑紧张,而每一次焦虑时,小男孩伯特总是会被妈妈指责:「你怎么这么胆小!」「你是男生,不可以哭!」在小男孩伯特内心,拥有这些情绪都是不对的。到现在二十八岁,每当伯特感到紧张或悲伤时,他脑中「你这样不正常」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大声。
如果伯特成长过程中,身边的大人能够接纳他拥有的每一种情绪,会不会就不一样?
重新看待心理健康
如果每次当小男孩伯特焦虑时,妈妈可以告诉他:「第一天上学真的会让人很紧张,我们可以一起做几次深呼吸。」在他难过时,爸爸可以同理他:「对阿,发生这样的事情真的很令人难过,难过时哭没有关系。」愤怒时,学校老师可以帮助他理解:「生气是一个很正常的情绪,每个人都会生气」然后教导他用健康的方式发泄愤怒。就像学到身体有伤口时要怎么消毒处理,如果每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到的是:每一种情绪都很正常,情绪来时我可以如何面对和处理,那么,这个世界现在或许会很不一样。
正是因为从小没有学习到如何处理「心理伤口」,许多人在面对情绪痛苦时,会花很多时间自我怀疑与指责──「我这样正常吗?」「我是不是太敏感?」「我真没用,竟然现在还会悲伤。」「我应该要克服、放下才对,不应该再被影响。」这些行为就像是继续在心理伤口上撒盐,让情绪伤口越来越恶化,但在面对跌倒擦伤后,我想你不会拿着刀子继续往伤口处割好几刀,我们对于身体伤口和心理伤口实在是有很大的差别对待,是吧?
心理健康,就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我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远远大于心理健康──生病时会去看医生、有伤口时会擦药包扎、知道要规律运动、健康饮食、每天会刷牙洗澡保持个人卫生。但心理健康却像是个禁忌一样,谈论起来让人恐惧、觉得很丢脸、深怕其他人会认为自己有问题。如果你对于谈论心理健康议题感到很不舒服、内心充满评价,你也可以试着想想看,这些评价或不舒服是从哪里来?
经历心理伤口是身为人的一部分,每个人在生命过程中都会承受痛楚和各种情绪,我们需要开始谈论情绪、谈论如何处理情绪痛楚。因为保持心理健康,就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就像身体受伤时,你要消毒清理伤口、擦药、包扎、看医生;当心理受伤时,你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自己处理心理伤口──像是寻求心理咨商、看精神科、找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分享情绪、参加支持团体、让自己缓慢下来好好面对内心世界、给自己空间去感受情绪、练习深呼吸与正念…等等,这些都是处理心理伤口的方式。
当你固定运动、去健身房、健康饮食时,大家会赞赏你非常注重身体健康,我们也该用同样的态度重视心理健康──做心理咨商就像是心理健康的健身房,帮助你锻炼与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对我自己来说,我每个礼拜至少会去健身房运动三次,这是我保持身体健康的方式,另外,我每周也固定去见咨商师,而每个礼拜那一小时的咨商时间,是我最期待、可以好好照顾我心理健康的时间。
身为一位心理咨商师,我一直有个愿望,期望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可以好好重视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安心谈论情绪和心理伤口,然后当你听到另一个人说「我在做心理咨商」时,你可以为对方愿意重视心理健康感到开心与骄傲,然后心理想着:或许我也可以来试试看!
►一定要原谅伤害我的人吗?也许你更该和解的人是自己
►他们其实不想死,只是需要「对的人」的陪伴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