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财政既然稳健 为何还要修公债法?
公共债务法的修订引起朝野极度的关注,身为财税方面的知识份子, 对我国财政应兴应革更是高度的关切。持平而论,提高举债上限是一种逃避加税且不负责任的作法,对后代子孙尤其不公平。因为用举债的方式融通政府支出,终究必须偿还,还要加计利息。
依照哈佛大学R.Barro提出的李嘉图等值定理,政府用举债融通,如和加税相比较,两者对私部门的冲击并无二致,但为政者总是以各种理由避免加税,偏好举债。加拿大著名的经济学者R.Lipsey鞭辟入里指陈;实质上,举债衹是一种延后的租税负担而已。如果再进一步考量,两者对所得分配的冲击,则公债的负面影响较之加税尤有过之,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无不对举债用立法加以规范,订定上限。
台弯各级政府累计的债务究竟有多少?公债问题有多严重?财政部、立法院预算中心、审计部、行政院主计处和民间团体公布的数字,各不相同。从新台币四兆到十四兆,出入甚大,看法也莫衷一是;轻描淡写者有之,夸大其辞者亦有之。值得重视的是,长久以来,凡有识之士,莫不对台湾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呈长期性、结构性的失衡,忧心忡忡。
为厘清真相,使台湾各级政府的债务透明化、真实化、国际化与制度化,笔者呼吁用国际货币基金IMF建立的共同标准,重新计算台湾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公共债务的未偿余额及其占GDP的比重,实有必要。不应低估、不宜隐瞒、务必使其能反映台湾真正的财政状况。先把问题厘清,再考量对我国公共债务法应否修订,以及该如何修订,仓促修法,后患无穷。
更重耍的是,财政失衡的根本问题未受到正视。而且,如修法草案中,地方政府改用债务占岁出的比重规范举债,更有诱因使政府扩大支出,令台湾财政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而颇值得我国执政当局参考的是,许多先进国家,在金融风暴之后,已策画进行退场机制。换言之,在编制下列各年度预算时,采逐步方式削减政府支出,同时筹划增加租税收入,亦即开始采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例如英国政府遭受金融风暴时,曾一度将加值税的基本税率由十九%降为十七.五%,但在十三个月减税之后,即从今年三月起已恢复为十九%,并考量全面开征碳税。在支出方面,自二○一一到二○一二年及二○一二到二○一三年,每年减三%。自二○一三到二○一四年及二○一四到二○一五年各减二.七%,其目的在谋求减少财政赤字及降低公共债务,进而防止金融风暴时所采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未来经济渐趋回稳之际,极有可能带来物价膨胀。
最后,财政主管机关常对外宣称:我国财政尚称稳健,但令人惊讶的是,各级政府早就必须靠举债度日,否则已无法编列预算,如今更须提高举债上限,是以,财政尚称稳健之说,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