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蓝染、矿业、古道 暖暖的灵魂支柱

大菁休闲农场有三口200年前留下来的菁𬒈,让参与的民众能够体验台湾先民制作蓝靛的古法。(大菁农场提供/张志康基隆传真)

动员令

若要说台湾的支柱产业是什么,现在的人们总会想到台积电、联电等半导体产业及电子业。但将时光调回到西元19世纪,台湾的支柱产业其实是「蓝染」,确切地说,是蓝染的染料「蓝靛」。基隆市暖暖区就曾经是这个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台湾蓝染之母」美誉的台湾工艺研究所前副研究员马芬妹说,台湾蓝染产业起源于西元17世纪末,是先民开发台湾时期的重要经济作物。她指出,1875年也就是光绪元年,台湾的蓝靛染料相关产业达到巅峰,出口量达21万担,仅次于米和煤,但由于价值更高,出口产值反倒居于首位,「说蓝染相关产业是当时台湾的经济支柱,一点都不过分。」

世居暖暖的大菁休闲农场负责人王国纬说,祖先在1800年自福建安溪来台,一直在东势溪上游定居,原本以种植蓝染的原料大菁维生,随着日据时代全面发展矿业,暖暖的蓝染相关产业,才从历史中消失。

一直到1990年代,马芬妹试图复原先民蓝靛制造技术并复育大菁,找上已自矿业退休的王国纬,王国纬在协助马芬妹之余,也从她身上学会了先民怎么制作蓝靛。2002年一场由鸡笼文史协进会举办的地方文化展,吸引了当时的总统陈水扁亲自体验制作蓝染,认为这项活动值得推广,才让暖暖的大菁,重新为国人所知。王国纬更将自家的农地辟建为大菁休闲农场,一方面栽培大菁,一方面传授、推广蓝染。

王国纬感慨,其实同时起步发展蓝染的还有新北市三峡区,但台北县时期发展「一乡一特色」,提供了不少资源、补助,结合当地的布厂,逐渐将蓝染发展为产业,但基隆当时并没有这样的产业补助机制,一直停留在最原始的小作坊型态。

王国纬说,既然暖暖的大菁蓝染不能像三峡那样走向产业化,他便将重点放在大菁的源起、蓝染的原始制程,也就是复原传统古法,让暖暖的蓝染,结合文化、历史,走出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随着农场经理黄雪娥的加入,大菁农场走向结合在地、文史、生态的方向,并与在地的春风文教基金会、左下角工作室及基隆社区大学等单位合作,持续让暖暖的蓝染走进在地民众生活里。

2018年国发会将淡兰古道列为国家级绿道,暖暖的蓝染逐渐受到重视。基隆市议员王醒之表示,暖暖是淡兰古道北路及中路的起点,透过推广淡兰古道,除了让更多人能来到暖暖探访古道,也能够透过周边活动搭配,如体验蓝染、在地的文史导览,让更多人重新认识暖暖,让参与民众获得身体、心灵与知性的满足。

另一方面,春风文教基金会志工林芸先也指出,蓝染已经是暖暖这个小城文化与历史的一部分,随着愈来愈多民众因为政府推广淡兰古道来到暖暖,让更多人能够在探访古道之余认识暖暖,便成为基金会最近的重要课题。

林芸先说,基金会与大菁农场合作,搭配淡兰古道推动健行壮游活动,也将会在今年底的亚洲步道大会前,规画一系列活动,让更多人能够在休闲娱乐之间,对暖暖的历史、文化有更多的认识。林芸先也透露,目前正研拟与民间力量合作,推出结合古道、蓝染、矿业的认证系统,让蓝染成为外地游客来到暖暖,不可错过的一项特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