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財劃法 反映人民不滿分配不均

立法院三读通过财政收支划分法,将使地方政府增加约三七五三亿财源。虽然府院扬言要抵制,并宣称新财划法将严重影响中央施政效能,然而财划法的争议并非仅是朝野争斗,更反映了长期以来中央主导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不可讳言,增加地方财源总会让人联想到选举绑桩,统一由中央政府分配似乎较为妥善。然而长期以来这种以「台北看天下」的思维,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均及贫富差距扩大。以产业政策为例,中央政府官员惯用国家整体角度来看待,最能够量化这种整体指标的无外乎GDP成长率、人均所得、失业率等;要让这些数字好看,只要照顾好特定产业或特定大型公司,就可以很容易达标。

近年来流行的「国家队」背后,就是国家倾注资源在特定产业或企业上,短期确实可以让帐面数字提升,但如果这些产业龙头没有外溢效果,长期反而会使产业发展变成大者恒大,压缩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更严重的贫富差距。

中美贸易战开打后,我国产业政策快速偏向高科技产业,「罢黜百业、独厚半导体」几已成基本国策,这样的政策导向排挤其他非科技产业发展,虽然政府否认,但工业出口减少、制造业衰退的「荷兰病」早已在地方真实上演。

经济发展总体数字的成长只是一个面向,分配的公平性也相当重要;不同县市有各自的民情风俗及产业结构,有些县市的环境条件就是无法发展高科技业,然而在中央主导下,若一切以效益来衡量,恐怕将使这些县市的资源更难取得。

地方政府由于只须对辖内产业及人民负责,因此会比中央更重视区域内的分配公平,也更能够了解区域内的产业需求,这是中央无法否认的事实。就以五金扣件业为例,不过四、五年以前,经济部官员才赞扬螺丝业、金属扣件业是台湾之光,但如今多已变成「重点惨业」代表,却没有看到中央有任何积极作为。

政府近年来希望企业提高劳工薪资,但科技业的营运情况及获利情形与传统产业截然不同;特别是在少子化的时代,传产业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没有订单,而是人力都被高科技业抢走了。

传产往往不是中央优先照顾对象,即使想要转型也没有足够的资源与能力,更有许多官员认为传产面临的困境是一种「必然的产业淘汰过程」,政府的角色是培植有潜力的明星产业,而不是花资源去拯救已无法再成长的产业。然而,经济要能正常运作,绝不能仅靠单一产业或企业支撑;台积电不管再怎么成长,都还是需要有人来帮他收垃圾、处理员工伙食,传产一旦消失,明星产业同样无法运作。

媒体总是把财划法修法争议形塑成「在野党乱搞」,但其实驱使这次修法的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首都圈外的人民及长期被政府漠视的传统产业,对于国家经济资源分配不均的不满,这是执政当局必须迫切省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