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患寡又不均 修法大不易
我国财政长期面临「患寡又患不均」的问题,当初在县市合并改制时,《财划法》、《公债法》本应一并完成配套修法,但行政部门却态度消极,未积极与地方协商,继续以旧有制度运作。漠视财政分配问题严重性的后果,正是今天「地方喊穷、砲打中央」的难堪局面。
《财划法》和《公债法》迟未修法,五都升格两年仍有名无实,可获配财源和举债空间受到限制,「大人穿囝仔衫」,未能享应有的规格和待遇,直接结果就是地方政绩大打折扣。胡志强、朱立伦与陈菊先后杠上中央,一方面虽是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不平之鸣,却也明显可嗅到二○一四地方选举的政治烟硝味。
中央财政困难、国债屡创新高,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遑论还要把饼做大,释出更多财源给地方政府。但在现有制度下,中央统筹分配税款北、高两直辖市就可分配四十三%、其他县市才占三十九%、乡镇市更仅十二%,资源分配不均,确实有重新检讨的急迫性。诚如胡志强所言,地方要求修法不是「哭穷」,而是「中央欠我们的」!
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困难、举债濒临破表,固然值得重视,但长期以来却看不到地方积极解决财政纪律不彰、人事费结构僵化、自筹财源占岁出比例偏低等问题,倒是花大钱放烟火、办音乐会,讨好选民的活动不断。地方要求修法提高举债上限之余,未来不能只是吵着要糖吃,必须也要在开源节流等财政努力上有所承诺,更要避免债留子孙。
「中央缺钱、地方抢钱」已是存在四十年的老问题了。在美牛案、证所税案等高举「改革」之名的法案战场陆续清空后,立法院下会期面临公债法和财划法修法的重头戏,如何趁此机会建立未来中央和地方「可长可久」的财政制度,兼顾公平和稳定性,才是执政者追求历史定位的真正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