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夫子这段论述,援用于今日台湾,不但贴切,而且足为朝野各党引为鉴诫,双方应和衷共济为全民幸福痛下针砭,以免已经成型的「一个台湾,两个世界现象日益恶化。

所谓「一个台湾,两个世界」,可从两方面来看:所得分配差距层面城乡发展差距层面。就所得分配面而言,台湾这些年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产阶级逐渐消失,整个国家恐将成为贫富差距悬殊的两个世界:富人世界里,日进斗金,而同时穷极奢华,对待贫穷人,只问「何不食肉糜」,诚不知人间疾苦何物;穷人世界里,恐怕连裹腹三餐都有困难,更遑论温饱安居、平安度日

我们之所以有上述忧虑,乃是看到最近媒体报导,有美发保养专业服务,居然每次耗资新台币一万元以上,虽然标榜保养用品高品质而高成本,保养服务因专业而需高代价;然而,一小时的美发保养,为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起薪(大约月薪新台币2.5万元)的40%。换言之,穷大学毕业生工作十余日,只值社交名媛一小时的美发保养。这只是其中一例,其他描述富有阶层穷奢极欲的报导,不胜枚举。至于不堪贫困交迫,因而父母携带幼子烧炭自杀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令人闻之心痛

从国民所得统计数字观之,更可以看出台湾贫富不均日益严重的事实。西元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时,台湾地区国民所得最高的20%家户所得,为国民所得最低的20%家户所得之5.55倍,到了2008年第二次政党轮替,这个数据已大幅提升至6.05倍。另一个显示国民所得分配不均程度的指标为吉尼系数(Gini's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这个数据也从2000年的0.326提升至2008年的0.341,显示台湾地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两极化现象。

上述所得面呈现的「一个台湾,两个世界」面貌,形成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的在野党没理由借此责难执政当局,因为这个长期趋势,在其八年执政期间,并未有效扭转,才有今日局面。执政党更不可因而卸责,毕竟既然争取到执政机会,就只能勇于承当、诚实面对。朝野双方与其在各种假议题上打口水战,不如在这个真问题上,各自提出务实的改善对策与做法,争取选民的认同,为万世子孙谋长远之计。

另外,从城乡发展层面观察,台湾也是「一个台湾,两个世界」。都会地区例如台北市高雄市,在都市景观、交通建设等方面,虽然未必能与伦敦、纽约、东京等超级大都会并驾齐驱,但与其他许多国际大都市相比,也堪称不遑多让。然而,就整个台湾地区而言,北台湾的都会化程度又高于南台湾,西半部地区的都会化程度更远胜于东半部地区。

都会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必然表示居民福祉高下,而是生活形态差异。然而生活形态的差异,往往导致价值理念甚至政治认同的差异。一般而言,高度都会化地区居民较有国际观,较能接受全球化的观念与政策。至于都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比较关心乡土环境周遭的事务,相对上较能接受本土化的政策。我们忧心都会化程度差异,所导致的「一个台湾,两个世界」现象,会使社会各阶层间彼此更不易进行理性的沟通,以致许多无关政治的经济议题,都可能被炒作为政治议题,而民众的思维朝向两极化发展,又往往带来社会内部的不安。

虽然说城乡发展的差距,并不必然显示生活福祉的高下,然而,城乡发展的差距却常与国民所得高低成正相关。都会化程度高的地区,国民所得水准通常也较高,因此原本两个不同层面的「一个台湾,两个世界」现象,也可以简化制约为「高所得的都会地区」与「低所得的非都会地区」的两个世界。

面对前述的「一个台湾,两个世界」现象,不论是在国民所得差距,或在城乡发展差距,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已经提出警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前者可说是针对国民所得差距而言,因为所得分配不均,长期势将引起贫富阶级间两极化的对立;后者可谓是针对城乡发展差距而发,因为即使所得水准差异不大,而城乡发展差异太大,势将因为生活习性、行为理念的隔阂导致社会不安。台湾目前正面临所得分配的「不均」,与城乡发展差异的「不安」。孔老夫子针对前述问题,提出的对策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当今朝野各界都宣称「爱台湾」,政客们在选举期间更拿这个口号来骗取选票。我们希望朝野都能理性提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爱台政策与措施,让我们看到消除「一个台湾,两个世界」现象的具体做法,而不是一再以选举口号打口水战。唯有展现这样的作为,才是真正的「爱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