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童学中文唱台湾民谣 慈济在土耳其爱延「叙」

图/慈济基金会提供 文/林佳予

火车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丢,唉唷磅空内…」轻快又嘹亮的〈丢丢铜仔〉歌声,从土耳其一所「叙利亚难民孩童学校传出。叙利亚孩童认真写下的一笔一划,竟然是在练习着中文注音符号!善,从台湾出发,爱,在土耳其延「叙」,土耳其慈济志工为叙利亚孩童打造满纳海学校的求学路,是台湾人坚强的软实力

土耳其是收容最多叙利亚难民的国家,在异乡生存不易的难民家庭,连吃饭都有问题,更别说让孩童受教育。为了生存下去,叙利亚难民孩童需上街乞讨,大一点的沦为廉价童工,每天工作13小时、一天有13分钟能上厕所,只为了赚取土币7百里拉,约台币4千多元的生活费

叙利亚孩童打工、乞讨的画面,让3位来自台湾的慈济志工动心怵目,萌起「将街上乞讨的叙利亚孩子,都变成揹书包上学的孩子」的单纯心念,2014年12月起,慈济志工开始在街头寻找失学的叙利亚孩子,一一说服家长:唯有教育才能让孩子的未来有希望。

除了经济,语言文化也让这群难民孩童的求学之路迢迢。为让叙利亚难民的孩子有学习的环境,土耳其慈济志工2015年起由当地政府协助,孩童能在满纳海中小学就学。2017年更与当地政府、团体合作筹备土耳其第一所给叙利亚学童求学的「阿拉伯语母语教学」学校,3千多位孩童终于能拥有自己的教室,未来回到叙利亚,在土耳其所学的也能获得学历认证。

▼在异乡生存不易的叙利亚难民家庭,无法小孩受教育。来自台湾的慈济志工胡光中(右一)、周如意(右二)、余自成等,发愿「将街上乞讨的叙利亚孩子,都变成揹书包上学的孩子」。

满纳海在阿拉伯语即「希望」之意,慈济志工盼透过人文教育,让逃离战火的叙利亚孩子,在这里找到爱与希望。为了让孩童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心中不再怨怼、仇恨,慈济志工周如意在孩童课余时间教导花道、茶道等人文课程。「花道」课程让孩童学习观察、感受天地万物的生态,也各有存在的意义;透过「茶道」课程,孩童从学习沏茶到奉茶,培养耐心、谦卑,以茶会祥和社会。

许多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转变,也发现来自东方禅风的人文课程,不影响自己的宗教信仰,鼓励孩子多元学习。除此之外,志工更让孩童学中文、唱中文歌曲时值暑假,孩童有更多时间学习中文,从叙利亚孩童口中唱出〈茉莉花〉、〈丢丢铜仔〉中文歌曲,悠扬歌声传唱在土耳其满纳海学校。

14岁的学生兰心(Nahla),非常喜欢这些人文课程,尤其对中文课感到非常有趣。兰心表示,学习一种语言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所以现在她非常喜欢学中文。

学生珊卓Sedra表示,我很高兴在土耳其还能找到读书机会,我希望将来完成学业后能当工程师,重建我的家园。同样想念着家乡叙利亚的拉玛Lamat表示,完成学业、重建我的国家,是支持她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

为叙利亚难民与孩童四处奔走的慈济志工胡光中表示,「一步一脚印,一砖一世情」,这里是汇聚了全球为叙利亚孩童努力的爱心,在这个地方,他们能够感觉到「爱」。

慈济基金会表示,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土耳其慈济志工以诚与情、一步一脚印用爱铺路,汇聚当地人的爱心,肤慰叙利亚难民的心,更为叙利亚孩童种下爱的种子、打造学习的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