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王凯平/夺牌光环背后 受伤的运动员们

台湾发展体育的同时,也须加强运动伤害防护。图为华南杯青少棒赛主投陈浩恩,4月份国中硬式联赛曾因与内野手相撞而受伤。(图/记者杨舒帆摄)

「你们再来一个二垒手,我就可以凑一队跟的其他队友打红白对抗赛了!」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不同的项目、类似的故事在门诊中反复发生:一天内两所学校,6个排球选手,9个膝盖同部位慢性发炎,最长的持续5年。几年下来真的会让人疑惑,台湾的运动伤害防护环境是否有持续改善?

我是一位运动医学医师服务医院是台湾最早期投入运动医学领域医疗机构。由于除了将运动医学中心作为主要特色之外,院方也非常重视社区医学,所以我们不只关注菁英、优秀选手,同时也耕耘基层选手的照护。

这些年来,我们与官方半官方民间团体合作。包括支援徐生明棒球发展协会的医疗计划、协助或执行体育署运动伤害防护员巡回服务计划、桃园市优秀运动员医疗服务计划、中华奥会运动医学下乡计划……等。这些经验让我们感受到台湾各地城乡之间、冷热门项目之间、基层与菁英选手之间所面对的不同状况

篇文章主要想从偏向基层运动医疗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而非批评,希望能让整个台湾体育环境有机会持续提升。

重新检讨对各级体育教育评核方式,各层级的体育教育应该有不同的使命。

对于官方,我建议首先应该重新检讨对各级体育教育的评核方式。一般来说,各层级的体育教育应该有不同的使命。国小、国中阶段着重的应该是启发兴趣,以及培养基础技术、体能、观念。其中运动伤害防护的基本观念也应该在这个阶段被建立。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越热门的项目就越是夺牌导向,医疗防护观念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落实。

这边并没有要将问题归咎于教练的意思,我们了解教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背后是家长与选手的期待,校方、各级政府拉红布条、发布新闻稿都只重视成绩时,没有多少人先天就扛得住、禁得起试炼。

从小看球,我们都知道打击战就是比投手战好看,每个人都会讲防守很重要,但是大多数人的眼球都是被进攻吸引。加上各种影剧、动漫鼓吹「热血」,那除非准则改了,告诉大家从现在起防守是最优先的衡量标准,不然我们如何扭转人的天性,告诉小选手防守(医疗防护)在某些阶段,真的比进攻(夺牌)重要?

建议运动伤害相关指标,纳入基层体育考评。

我曾在一些与官方的座谈中不只一次听到,建议将运动伤害与防护医疗的相关指标,纳入对体育重点学校、教练的考评中。我不敢说自己了解体育教育的评核机制,但「考试引导教学」这个道理大家都很懂,因此若目前的机制中没有这样的概念,我相当认同纳入运动伤害相关指标,或提升相关指标在基层体育的权重。

评核的细节应该由各方讨论协调。理想状况下,若能达成共识,则应能让医疗人员、教练之间的目标互相靠拢,至少不再是双头马车,互相牵制、拉扯、批评、指责。在这样的前提下,对受伤选手影响力最大的两方,才能更有效地沟通,共同影响家长,一起达成:减少伤害、加速回场、提升表现的分段目标。

当医疗人员、教练、家长一同将运动伤害防护看做一件真正重要的事,各个体育协会、学会所举办的训练与持续教育,才能够发挥真正的效益,而不再只是徒具形式的大拜拜

今年一月我碰到一位非常热心的桃园市大园国中校护,在一次持续教育之后力邀我到她的学校对学生进行演讲。到了之后我发现,她已经把前持续教育中的内容简化为学生版本,放在保健室给他们参考。不仅如此,她还从不多的经费中挤出一些图书礼券用作有奖征答,小朋友反应非常热烈。事后除了将这些内容(和我本人)推荐给其单位,还主动来电寻求下一学年度的活动建议。

因为她,那一场桃园市校护的持续教育变得特别有价值,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当各方面都有共识时,体育、教育、医疗各界的各个单位能积极串联、提供彼此的资源让运动医学教育能够从小扎根!

医界专业之间的隔阂,「运动伤害防护与医疗」在现实中变得破碎。

对于医界本身来说,我们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是我们的责任。「整合」应该还是目前首要的方向,这是因为运动医学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整合性的专业领域,运动医学医师除了能够治疗运动伤害之外,也应该是「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的家庭医师」,而作为家庭医师需要了解的不会只有单一领域。

比较夸大但大家可以想像的状况是:骨科看不上复健科,认为他们不会开刀;复健科鄙视骨科,觉得他们凡事只看骨头;每一科都忽视中医科,虽然台湾有4成以上的民众运动伤害后会看中医;上述这些科别都不见得会处理妇科疾病,虽然女性运动员理论上占了一半:还有,这些人都在帮选手看诊,可是不见得知道选手是怎么受训的!

这件专业之间的隔阂,使得本来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的「运动伤害防护与医疗」在现实中变得破碎。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个整合性的运动医学专科是应该被建立的。

目前,台湾已经有台湾运动医学医学会(TASM)正在推动运动医学专科医师的培训与认证。2017年已经有约100位各科医师完成培训,并产生16位通过学会认证的医师,2018年度的考试刚结束,预计会再产生第二批运动医学医师,2019年预计会办理第二届的培训课程。这些医界内部的努力都是为了积极提升台湾运动医学的品质,但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官方的支持,大家最期待的里程碑,就是运动医学能够真正被卫生服利部认定为「部定专科」,那将会是两岸四地运动医学领域的重大创举!

在亚运期间透过这篇文章抒发一些浅见,不外乎是希望起一点抛转引玉的作用,仍让大家多了解一些台湾体育,尤其是运动医学领域的事务和观点。期望在各方的努力下,体育改革的成果能真正落实、嘉惠选手。一些异常的医疗案例,例如:四年级打棒球,六年级手肘报销开刀,永远不要在我们的门诊中再次出现。

延伸阅读

【亚运】赵春山/为中华健儿亚运表现喝采

【亚运】阎大富杨俊瀚慢了千分之一秒的省思

【亚运】丁政豪/从运动伤害防护建立体育文化─台湾站上国际体坛有你不缺席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王凯平桃园县坜新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桃园县坜新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治医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