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哲学家/孟子曰性善=人性本善?误会可大了

▲《孟子性善论即代表人性本善吗?抑或大众误解了?(图/翻摄自「厌世哲学家」脸书粉丝专页

由于《孟子》思想的超高难度,《孟子》是我没打算要在粉丝专页里详细谈论的一位思想家。但往往在午夜梦回之际,想到《孟子》如此伟大之著作,居然长期被大众所误会,心里实在难过;所以如果有些闲时间,还是多写几篇文章谈谈《孟子》吧。

首先要谈的,当然是被大众误会最深的《孟子》学说性善论

首先,先「正名」。

「性善」,是《孟子》对自身思想最简要的说明;他从未说过「人性本善」四个字,「人性向善」也从没说过,不管是从「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来理解《孟子》的性善论,都会让我们误入歧途。

所以,在进行正式的讨论前,请先尊重《孟子》本人的意愿,用「性善论」来概括他的思想,不要再用「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这是正确理解《孟子》的第一步。

再来,说明《孟子》讨论「人性」的用意。

当《孟子》提倡「性善」的时候,他并不是从科学家立场研究人性。科学家的立场就是像在研究 DNA 一样,把人类基因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看人类的体内有哪些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如何决定人类的思想及行动

这当然是一种研究人性的途径,但《孟子》觉得这种研究成果只能说是「物性」,顶多是在研究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特性而已,谈不上是「人性」。如果要谈「人性」,就得考虑到更多复杂的课题

若单纯就动物世界而言,其实是无「善恶」问题可供讨论的。比如在自然世界中,狮子会杀害较为弱小的动物,我们也没办法说狮子是「恶」的;而长颈鹿一辈子吃草维生,我们也没办法说长颈鹿是「善」的。

「善恶」问题,是纯属于人类社会之判断,且作为一个人类在社会上存活,不可能完全不辨善恶——这是人性问题必扣紧「善恶」进行讨论之主因

而讨论人性究竟是「善」、「恶」、「无善无恶」或「兼有善恶」等问题,归根究底,也只为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究竟人类在天地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形态的存在?

2.究竟什么是「善」?人类该怎么活着,才是真正的好?

我们当然可以一辈子浑浑噩噩地活着,从来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当我们开始反思一己存在,想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要活着,而我们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时,这就是完全无法逃避的人生大哉问了。

所以,「人性」问题并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它不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等着我们去进行研究;「人性」问题其实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人生问题,而我们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反映了我们如何界定自己的存在,以及如何评价自己在世上所思所行。

最后,说明《孟子》认为「人性」必然为「善」的原因

如果我只是没头没脑地丢出「你觉得人性究竟是善或是恶」的问题出来,可想而知,每个人的答案一定都有很大差异。有些人会主张性恶」,有些人则会主张「性无善恶」、「性兼善恶」或是其他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

「性善」应该是很少人支持的选项,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显然充斥着各种恶行,人与人之间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利益算计;在这种现实境况之中,要提倡「性善」,其实是很没有说服力的。

那么,难道《孟子》是白痴?难道他对人间的种种丑恶视若无睹?难道他是个乐观主义者,对于人性抱持着过于天真的幻想

也许,是我们把「人性究竟是善或是恶」这个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换个方式问好了:你觉得「善」与「恶」,哪一个是属于「人性之自然」、哪一个是属于「人性之扭曲」?——这个问法,明显引入了「发展」的概念

究竟,「做善事」是符合我们人性发展的「自然」结果,或是我们人性被「扭曲」的结果呢?

换了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的答案可能会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认为「做善事」是人性被「扭曲」的结果,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很奇怪—「因为老师一直教育学生要当个善良的人,政府一直劝导大众要当个善良的公民—这些行为原来都是在扭曲人性耶!原来老师跟政府是要把我们扭曲成我们原本不是的那个样子!实在是太坏了!」这种说法是不是觉得怪怪的呢?

如果把「人性」想像成一株植物,这株植物经过人的悉心照料后,长出了美丽花朵;我们会说这株植物实现了它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被人力给「扭曲」了,对吧?如果要说「扭曲」,应该是这株植物本来不应该开花,而人类硬要让它长出花朵,这个才叫做「扭曲」,不是吗?

孟子认为,人类能够「做善事」,这当然是经过不断的教育与努力后,实现出来的自然结果,因为人类本来就有「为善」的潜力。虽然现在的社会中,为恶的人那么多,但那并不表示他们没有「为善」的潜力,而是他们没有被好好教育、引导,他们自身也没有经过努力,所以「为善」的潜能才没有实现出来。——这种说法是不是觉得合理多了呢?

《孟子》认为,「人性必然为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原因就在这里。

关于「性善」,这篇文章只能简单解释到这里。

讲到这里,还有很多关于善恶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比如说,孟子认为人性有为善的潜力,那我们可不可以说,人性当中也有为恶的潜力?

再者,每个人认为的「善」都不同,我认为这样是「善」,你却认为那样才是「善」,你以为自己在行「善」,我却觉得你是在行「恶」—究竟「善恶」有没有客观的标准?—这些问题,只能等待未来讨论。

我们希望能够重新解析《孟子》的文章,澄清历来的误读,看看孟子的原意究竟为何,他是如何回答这些人类处境中的大哉问。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厌世哲学家,人如其名,志在借由教育推广哲学,经营「厌世哲学家」脸书粉丝专页。本文转载自「厌世哲学家」脸书粉丝专页,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