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影像呈现传教士眼中的中国

传教士Harold Henke所留下的珍贵照片。(图/Youtube,以下皆同)文/苏德冰4年前,贺威玮(Joseph Ho)在加州圣地牙哥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时,有一位老人走进来询问如何将自己的卷轴鼻烟壶以及来自中国的艺术品捐赠给博物馆。他把那位老人引见给博物馆总监,也从旁聆听老人讲述自己1934年生于中国的一个美国医学传教士家庭的故事。贺威玮很感兴趣,因为他当时正在写关于西方记者在战争时期中国的论文,他询问老人是否有图片。那位老人回答:「我有不少,如果你想看,欢迎到访。」

台裔博士生贺威玮(Joseph Ho)意外找到一批二战过后,在中国的外籍传教士的珍贵照片。贺威玮很惊喜地发现了200多张图片及一些影片,这些影像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那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觉。之后,那位老人将贺威玮介绍给另外两个同为医学传教士的家庭认识。最后他收集了2,000张图片,大部分为彩色,以及1920至1950年早期,总共3小时16mm胶卷的影片。贺威玮,这位就读密西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说:「最让人印象深刻是1930年代至40年代在中国的美国家庭图片。传教士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家庭,所以你能看到生活与工作混合的照片。」▲在中国的外籍传教士留下的照片。而影片展示了传教士在北京打雪仗,给病人拔牙、检查眼睛,以及医治有肿瘤的病人;中国喧嚣的市集、卖油条小贩等。或许最独特的片段是1949年,一大群基督徒,包括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北京天坛进行复活节庆祝活动。而这种景象,在当今的中国式不大可能出现的。这些材料成为贺威玮在密大的博士论文题目,他打算把影像、美国文化与在中国的基督教联系起来。密大历史系的副教授Par Cassel表示贺威玮所发现的收藏,其独特性在于彩色图片数量之大、拍摄时间及地点均有完整纪录。如果缺乏拍摄的明细,在学术上将是很大的损失。「将这些图片影像电子化并向公众开放会引来全世界的关注。」Par Cassel说。大多数学者关注外交家外国商人及其他人所拍摄的图片,很少关注传教士所摄影的照片,因为许多人认为传教士的视角具有传教及展示西方霸权主义意味,不过这种态度在中国逐渐转变,许多专家称:在中国的基督徒比共产党员多。传教士深入人民的生活,到达许多旅游者不会涉及的偏远山区,而许多传教士会说很好的中文。「他们在去中国之前,以及在中国期间都有很好的中文培训。他们真正地与当地人居住在一起,所以他们有非常好的在地视角。贺威玮补充,「在今日的中国,很多人考察传教士在中国国内及帮助建设现代化专案的影响。他们除了建立教堂及学校,还对建设医院起了重大的作用。」▼在中国的外籍传教士留下的照片。照片可见西方脸孔孩童与中国人互动的样貌。因为战事,传教士很多时候中止了拍摄纪录。其中一个传教士Dr. Ralph C. Lewis,被关在山东的一个日本囚犯营中,他给1924年奥运冠军李爱锐(Eric Liddell)治疗,李艾瑞是第五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烈火战车》的主人公原型。 在国共内战的几个月前,传教士们也因故停止了拍照。贺威玮表示他们可能顾虑到人身安全,或是没有多余的胶片,又或在离开中国的时候,影像被充公或丢失了。共产党夺权后,一些医学传教士被要求放弃传教,贺威玮说:「在我所收集的图片里面,有张图片的主人公就从窗台被扔出去。人们说他是自杀的,但是其他传教士认为他是被杀害的,因为他不愿意与共产党合作。有些医护人员随后到国营医院工作。从传教士开办的医院过渡到国营医院,他们都适应得不错。」贺威玮所遇见的那位老人是Dr. Richard Henke,已退休的病理专家,现居加州。他提到已经去世的父亲Harold,「我父亲是个很开明的人,如果知道这些图片在家中或者在机构有任何的用处,他都会很高兴的。」Richard Henke的父亲在离开中国前,所纪录的最后影像是天安门城楼上挂着毛泽东与朱德画像。当时正值新旧中国的过渡期,从影片看来当时非常安静,驴车人力车在广场来来往往。●苏德冰,美国密西根州,密西根大学新闻中心新媒体部编辑。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删除请见谅。